大企业为什么做不好小瓜子
2013-04-08 09:03:28 来源:泉品——《新商务周刊》
中国炒瓜子小贩要像法国那些乳酪小企业一样发展是很困难的。企业越大,品牌越响,炒出来的瓜子越差的现象,几乎可以视作体制病的一个缩影。
前几天有报道,有人做了个测试,把一包恰恰牌瓜子,一颗颗嗑开来数,大约20%是瓜子仁霉坏的,以我的经历,这个数字绝不夸张,如果有黄曲霉更是可能致癌。销售这种产品,不是害人吗?而且瓜子这个东西,吃的乐趣在一边读书,一边往嘴里送,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同时消化,若是得每一颗剥开来,放在眼前分辨检验一下,就毫无乐趣了。
几个月来,我发现街上路边摊或者集市里那些小贩,架个锅炒,卖没有品牌的瓜子,反而质量可靠,很少发现有霉坏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像恰恰、金鸽这些都是地方品牌企业,按理说品牌的价值就是让消费者产生信赖,品牌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信息传递。在很多产业领域,都是品牌产品通常质量要比非品牌产品强一些,因为生产者要对品牌负责,一个质量坏的产品,砸了牌子的代价比偷工减料更严重。
但为何瓜子行业那些品牌企业,产品质量却比不上那些架个锅炒瓜子的小贩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瓜子像牛奶一样,重在源头质量,但瓜子比牛奶更难进行质量检查。一桶牛奶里有没有掺了三聚氰胺或者腐败变质的牛奶,很容易检测出来,而一桶瓜子里,有没有掺入霉坏的瓜子,得一颗颗嗑开才知分晓。
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如果用心研发,也许用超声波或者X光之类的仪器,或者用类似机场爆炸物检测的方法,拿试纸擦,或者干脆让狗嗅,都能把霉坏的瓜子给闻出来。但问题是,超市里的品牌瓜子质量不佳,消费者也没什么别的选择,所以生产瓜子的企业像三鹿、蒙牛奶企业一样,宁可把资源都投放到市场营销方面,也没有动力在产品品质方面下工夫。于是,出现一个怪现象:知名企业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年报利润却越来越好。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些支着锅没牌照的小贩,同样没有高级的检测设备,反而质量更好呢?
我想原因是那些小贩在瓜子采购上更有责任心,他们会进新鲜可靠的原料。而像恰恰、金鸽这样的大型企业,负责采购的业务员自己不是老板,保不齐有点儿小算盘,供应商都求着供货,谁能把货送进去,潜规则是必然的。
难道小贩子的道德境界就比大企业的干部要高尚?倒也未见,区别是,那些小贩的产品质量是可以问责的。他们架着锅炒瓜子,顾客可以先尝后买,要是拿起几颗嗑出坏的来,当场可以不买;就算买回家嗑出坏的来,较真的顾客也可以回来骂他或者退货,而且下次客人就不上门了,他就没生意了。
为何这个行业不能发展出更多的品牌,给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呢?
像法国,一个城市就可以有几百种奶酪品牌,各有特色。炒瓜子又不是烟草行业国家专营,这个事业也完全可以百花齐放嘛,既然小贩们架个锅都能炒出好瓜子,为什么不能发展出更多的地方小品牌?他们哪怕一家一天就卖几百斤瓜子,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忠实消费人群的地方品牌,完全可以放在临近的超市销售。
这个问题,就要谈到管制。
有些炒瓜子的小贩其实也完全有企业家精神,想发展自己的品牌,通过充分竞争使这个行业提升。但他们架个锅在集市路边,打点好城管,打游击战尚好,若是注册一个正式的企业,就要应付工商部门、消防、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查。这些部门都制定了非常难以达到的行业标准——靠一家老小、一口锅和责任心就能做好的事业,变成一个需要有检验、化验室、标准库房、标准生产车间、消防设施、杀菌设施的门槛很高的事业,同时还要花成本和这些部门的干部维持良好的关系,否则他们三天两头上门检查,你就吃不消。
而各级政府的逻辑是抓大放小,重点扶植大企业,因为它们可以带来财政收入。而那些小作坊,于财政收入并无多大益处,怎能获得很多支持?所以,一般的炒瓜子小贩要想像法国那些乳酪小企业一样发展,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