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生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福建省食品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省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商品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先试,全面提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因此,为推动福建食品工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发展目标,结合《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立足福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审视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发挥食品工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需求旺盛,福建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产值突破二千亿,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市场竞争力持续上升,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一)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0年底,福建省拥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不含烟草工业,下同)2095家,总资产1191亿元,从业人员30万人。2010年福建省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4亿元,总量居全国同行业第9位,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1700亿元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7%;利税总额年均增长38.3%,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8.8 %。出口占销售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23.3%下降到2010年的16.2%,出口产品以罐头、蔬菜水果及坚果加工制品和水产品制品出口为主,这三类产品出口占福建省食品工业出口的85%以上,出口额分别位居全国的第1位、第2位和第3位。
软饮料产量从2005年的111.3万吨发展到2010年的387.0万吨,罐头从78.6万吨增加到203.2万吨,啤酒产量从157.3万吨增加到188.8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从43.5万吨增加到168.4万吨,饼干从9.9万吨增加到60.7万吨,糖果从12.8万吨增加到29.3万吨,糕点从3.9万吨增加到21.9万吨,精制茶从4.0万吨增加到10.3万吨。食品种类趋于多样化、系列化、精细化和休闲化,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罐头、精制茶居全国第1位,糖果、糕点、饼干居全国第2位,水产品居全国第3位,啤酒居全国第6位,软饮料居全国第10位。
(二)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十一五”期间,福建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带、闽西北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食品工业重点培育果、蔬、茶、笋、水产、食用菌、畜禽等八大主要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带),形成闽东南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闽西北笋竹加工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闽东和闽中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及闽北闽西畜禽产品加工、闽南和闽北、闽东茶业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加工集聚区。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行业有水产品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蔬菜水果及坚果加工业、罐头加工业、软饮料加工业、焙烤食品制造等,占福建省食品工业的54.2%。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示范加工基地,其中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古龙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建同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被我国罐头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罐头十强企业”,达利集团被国家统计局授予“我国食品行业饼干行业十强企业”,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进入啤酒行业前十位。
(三)品牌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全省食品工业拥有驰名商标77个,国家名牌产品20个,省著名商标300多个,省名牌产品近400个。众多知名品牌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销售网络布满全国各地,其中银鹭、达利、雪津、明一等部分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优势,根据原料和市场销售范围,陆续在省外布点设厂,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食品加工学科科研队伍,初步构建了食品加工方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建设了福建省休闲食品行业(泉州)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食品生物技术开发基地和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等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26个企业的技术中心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成为我省食品加工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力量,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专用型、功能性产品所占比例较低,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二是中小企业比例高,占93%以上,单个企业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行业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严重制约我省食品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生产产值约占全省的85%,山区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各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与资源尚未有效衔接。
一、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全球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朝着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国际化和“天然化”方向发展;食品物流朝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将逐年增加,食品消费总量将不断增加,将推动食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断加大,农副产品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以及转化加快将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力地促进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结构调整、更新换代;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领头羊、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行业的发展趋势是:
——粮油加工产业。粮油加工业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可食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
——奶品、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液态奶,推广学生奶,积极发展婴幼儿、老年人群的配方奶。肉类加工业不断增加速冻小包装分割肉的产量和新品种,发展熟肉制品,提高熟肉制品加工比例和消费市场占有率;水产品加工业努力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和附加值,扩大对海水、淡水鱼类及富含特殊营养的海藻类和水产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大力扶持知名民族品牌、企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发展营养保健类果蔬原汁饮料、小罐头、调理食品、速冻和膨化果蔬产品、干果、蜜饯等适宜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方便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主、副食类方便食品,包括各种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关注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被环境降解材料的包装,倡导节约型包装。
——调味品、食品添加剂产业。调味品制造业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食品添加剂工业重点加强对天然资源的研究开发,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二、福建食品工业的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资源优势
我省水产品、水果、茶叶、蔬菜等资源丰富,“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省仍将重点建设发展水产、畜牧、林业、园艺四个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重点特色农产品,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原料保障。
2、对台合作走在全国前列
自1980年7月第一家注册的台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在福建漳州落户以来,截止目前,福建批办台资农业企业和农业利用台资数量持续居全国第一。目前,福建省有2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4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合作的集群区域。
3、市场空间大
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015年达367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015年达12515元,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为食品消费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面临挑战
一是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日益上升,部分食品行业终端产品受自身竞争力的影响,难以完全消化成本压力,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二是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为出口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三是随着国家节能降耗力度的加大,我省中小企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为主线,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安全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推动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形成,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走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行业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围绕市场多层次需求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发展食品工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进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推进清洁生产。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和质量安全相结合。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全面落实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发挥科教优势,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推进产业食品的营养结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四是坚持区域发展和全局统筹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加强山海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加快建立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完成食品产业集群(基地)的战略性布局,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把福建食品工业打造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产业。
——规模效益。到2015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1300亿元,年均增长18%;出口交货值达570亿元,年均增长10%;利税总额达360亿元,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推进以行业为引领的产业链建设,形成种植养殖—保鲜和加工—高值化利用—流通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企业,培育发展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形成产值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4家以上,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10家以上。
——产业布局。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轴,进一步改造提升漳州、福州、泉州、厦门莆田和宁德的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罐头、休闲食品、食用植物油等优势产业;在加快沿海发展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山海联动的梯度效应,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南平、三明、龙岩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
——创新能力。新产品产值率达1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
——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诚信体系。按照全面铺开、选择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罐头、乳制品行业开展诚信体系评价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全行业;加快诚信信息平台建设,提高食品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一、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产品产业体系,采取切实措施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基地建设,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抓好果蔬、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和饲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料产品。
(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循序渐进推进食品专业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园区、永春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和武夷新区食品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食品企业入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加快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和基地的资源配置,建立公共的检测机构、研发机构、产业技术中心、上下游配套集散中心及包装、运输、批发等一条龙服务中心等,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漳州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等2个500-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基地);重点培育闽中、闽东水产品加工基地,武夷、安溪和宁德茶叶生产加工基地,闽北肉制品及笋加工基地;培育发展闽西、闽北食品加工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福建食品产业集群(基地)。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精做优中小企业
(一)突出项目带动
依托我省特色资源、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加快推进我省果蔬加工业、粮油加工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优势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引导具有品牌、资产优势的企业充分发挥招商主体作用,引入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食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同时注重项目间的关联配套和产业群、产业链的培育,鼓励食品机械工业、食品包装工业、食品物流业和冷链业项目的建设,促进食品产业链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及果蔬深加工、粮油深加工和水产品深加工等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不断拓宽项目生成渠道,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实现项目滚动发展的要求,加快抓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二)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大企业合作、改制上市等方式,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加快发展一批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达利集团、银鹭集团、圣农公司、福海粮油公司、雪津集团、明一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解决融资难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特色发展,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以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的人力资源优势,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及时解决行业发展迫切性技术难题,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大型企业成立技术攻关与开发机构,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加速形成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重点解决工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到2015年,使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的水平。
(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工艺优化、装备更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两化融合为重点,加快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先进加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和在线检测设备、综合利用和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工业各生产环节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投入,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强化食品安全,培育知名品牌
(一)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做到食品企业中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首责意识、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行业自律。
(二)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政府指导、行业组织推动和企业自律,加快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质量安全检测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增强食品工业企业的质量诚信和主体责任意识,提高食品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进品牌建设
重点加强对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和知名品牌的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创建知名自主品牌的意识。引导企业推进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品牌经营,逐步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骨干知名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整合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扩张力,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共同培育区域产品品牌。
五、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农业合作的独特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合作运作机制,扩大合作成果,做大做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闽台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促进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互动繁荣、双赢发展。一是利用好“5·18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9·8中国国际贸易洽谈会”和“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类平台加大闽台产业对接力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各类闽台经贸展洽会的重要平台功能,加强食品工企业、各行业协会与台湾企业界、行业协会的联系,积极生成一批带动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的对接项目,提高闽台食品加工合作水平。二是推进重点产业集群闽台产业的深度对接。积极推进台商在漳州、泉州等重点产业集群地及武夷新区设立和投资特色、专业的产业园区,并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检测中心、咨询机构等,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水平。
一、水产品加工业
以海洋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低值鱼的加工转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等高科技产品,着力培育和建立海洋生物科研开发生产基地;突破超低温冷冻技术和超低温鱼肉蛋白抗冻变性技术、低温流通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烤鳗、速冻水产品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高的重点产品,并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从闽东到闽南以沿海各渔业县(市、区)为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建立以闽南三角洲(厦、漳、泉)和以福州省会城市为中心(包括宁德、莆田)的闽南和闽东两大产业集群。
力争“十二五”末,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年均增长10%以上。加大培植力度,提高外向型渔业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末实现水产品出口总量110万吨,出口额33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增强水产产业化企业规模优势,新培育省级以上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新增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10家,实现企业上市融资1-2家。
二、罐头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即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产品质量;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避免生产能力过剩,加强总量控制;同时培育规模集团、培育知名品牌;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实行HACCP管理体系,争创名牌,巩固现有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继续保持蘑菇罐头、芦笋罐头、肉类罐头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挥福建省食用菌的资源优势,着重开发珍稀食用菌罐头;发挥福建省水产资源和果蔬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罐头、竹笋罐头及水果罐头;清水笋罐头要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造福建清水笋品牌。
重点发展以漳州为主的闽南多品种罐头生产基地和以南平为主的闽北清水笋罐头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厦门银鹭集团、厦门古龙罐头、福建紫山集团、漳州同发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发展。2015年罐头产量实现400万吨,年均增长14.5%。
三、饮料工业
积极发展具有我省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依据“天然、营养、优质、多品种、多档次”的要求,推广膜分离与冷冻浓缩技术、酶工程技术、无菌罐装等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符合消费需求的低热能无糖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重点发展植物蛋白饮料、谷物饮料、茶饮料、茶粉、茶浓缩液、天然浓缩果蔬汁和复合果蔬汁饮料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走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在全省范围内均衡布点。至2015年,全省饮料产量690万吨,年均增长12.3%。
四、糖果及焙烤休闲食品业
加快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方便新型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休闲化、高品质方向发展,以满足休闲、旅游、嗜好需求为重点。
巩固泉州作为全国糖果、焙烤、膨化等休闲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设备、品牌优势,打造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为一体新品,以营养、安全、卫生、方便的休闲食品拓展市场,争取开发高端儿童功能食品,加快建设休闲食品交易中心、展览中心和检测中心等,逐步将泉州建成中国休闲食品制造示范基地,形成年产值达500—1000亿元的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漳州、厦门、莆田等地休闲食品共同发展。重点扶持福建达利集团、福建雅客食品、蜡笔小新、福源集团、亲亲集团等龙头企业。至2015年糖果产量60万吨,年均增长15.7%;糕点、饼干产量180万吨,年均增长16.7%。
五、蔬菜水果加工业
进一步加强水果保鲜技术的攻关,鼓励支持亚热带特色保鲜水果的生产加工;提升果蔬罐头、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粉、果蔬脆片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研发果蔬笋功能性产品,推行净菜、净果上市,积极开发果蔬笋加工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开发纤维素系列产品等。
重点发展漳州、厦门、福州和莆田等4个加工基地。2015年,水果加工转化率提高到15~25%,蔬菜加工率提高到12%~15%,蔬菜采后损失率降低到15~20%,蔬菜优质率提高到80%以上,果蔬制品工业产值达400亿元,年均增长20%;出口达6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达到7亿美元以上。
六、酿酒工业
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红曲黄酒,加快红曲黄酒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重振红曲黄酒辉煌。继续巩固啤酒产业既有的优势、强势,提升品牌地位。着力改变白酒行业“低、小、散”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我省白酒的品质。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区和优势企业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延伸,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酿酒加工产业带(区)。
重点扶持宏盛闽侯酒业、惠泽龙酒业、龙岩沉缸酒业、福建闽人酒业等黄酒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福州、宁德、龙岩和三明四个红曲黄酒产业基地发展,使我省红曲黄酒年产量达50万吨,成为全国黄酒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重点扶持黄华山酿酒公司、亚洲酿酒(厦门)公司等白酒生产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规模扩张、资本运营、品牌提升等措施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带动闽北、闽南白酒产业基地的发展。
重点扶持雪津、惠泉、青岛(福州、厦门)等啤酒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我省啤酒在全国的地位。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酿酒工业总产值和税利分别达到190亿元和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25%,黄酒比重提高到15%,白酒比重提高到8%。
七、粮油加工业
大米加工业。福州、厦门、泉州、宁德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重点开发精米产品,发展免淘洗米、留胚米、强化营养米和高档优质米,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市,重点发展优质米和等级大米生产,适度地开发精米产品。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稻谷烘干、大米抛光、光电色选技术,提高大米质量。
小麦粉加工业。要通过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先进设备的应用,生产多种用途的高级食品专用粉和强化营养粉;引导大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小麦谷朊粉,配制高等级面粉,并通过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小麦胚芽食品,提高小麦利用率。
食用植物油加工。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引导企业继续做大,重点发展色拉油、高级烹调油、营养调和油;利用食用油技术,生产不同档次、用途的专用食用油,促进油脂产品增值;利用我省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油茶籽油生产;推广棕榈油分提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粮油精深加工。推广米糠的综合利用技术,利用米糠生产米糠油,并利用米糠油精炼副产品提取谷维素等产品;利用碎米生产米制品或变性淀粉,促进大米加工副产品的增值;引导小麦粉生产企业利用麸皮生产膳食纤维食品;发展油脂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利用油脂饼粕,开发大豆蛋白及蛋白制品,利用精炼副产品提取卵磷脂、脂肪酸等产品。
依托福州、泉州、漳州、龙岩等省粮食批发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粮食加工、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并以粮食批发市场信息技术平台、粮食质量检测检验技术平台为支撑,通过粮食批发、仓储、零售企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以粮食加工为龙头的粮食经营产业链,逐步建立粮食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长乐松下港区粮油产业集群的建设,建设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和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至201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值达460亿元,年均增长8%。
八、制茶业
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原料生产,进一步提高优质茶原料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的改造,推行名优茶冷藏和机械化、现代化加工技术。推动制茶业向品质化、品牌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巩固以安溪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主的闽北乌龙茶产业在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大闽东名优绿(红、白)茶产业和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品牌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扶持发展利用低值茶、下脚料生产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添加剂制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建立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茶叶产业化集团,提高茶叶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2015年,精制茶产量达16万吨,年均增长16%;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产量1.5~2.0万吨左右;茶多酚、茶多糖等生物制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年实现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
九、液态乳及乳制品加工
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和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开发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完善鲜奶配送和市场网络建设,提高品牌宣传力度,扩大消费市场。鼓励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加快企业的整合,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培育和扶持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3个乳制品加工基地,力争在闽北山区形成日处理原料乳1000吨能力和年产5000吨乳粉能力,在以福州和厦门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形成日处理原料乳500吨能力和年产1万吨乳粉能力。2015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达30万吨,年均增长15%,其中液态奶产量24万吨,年均增长20%;固体乳制品产量6万吨,年均增长4%。
十、畜禽产品加工业
积极培育畜禽肉类加工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型的有影响力的肉、禽、蛋生产加工企业。提高传统肉禽蛋制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鸡、鸭、速食肉制品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引导畜禽肉制品向细分割、急冷冻方向发展,蛋制品向消毒分级的鲜蛋(洁蛋)及方便蛋制品方向发展,改善产品包装,推动肉、禽、蛋制品加工业上档次、上水平。
重点建设南平禽类加工基地、龙岩畜类产品加工基地和福州、莆田蛋制品加工基地。2015年,全省肉制品加工量达30万吨,年均增长20%。
十一、食用菌加工业
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食用菌无公害物理保鲜技术,扶持食用菌保鲜加工企业,不断扩大新鲜食用菌出口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我省主栽品种双孢蘑菇、香菇、银耳、金针菇等为原料的干制、罐藏、保鲜、速冻、冻干加工产业,积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提取多糖体、干扰素、酶等食、药用菌特殊有效成分,开发真菌保健品和真菌药品等。
重点发展宁德、三明等生产基地。2015年,全省食用菌年加工产值达8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鲜品保鲜加工率达80%,培育年产值超亿元加工企业10~15家,年出口创汇力争达6.0亿美元以上。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配合,逐步改变食品工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构建全面、高效的食品工业管理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和产业政策引导,增强规划约束力;二是强化政府监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二、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金融对食品工业重点项目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宣传、产品展销、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原料基地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鼓励优势特色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对列入行业规划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企业科研创新抵税政策。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争取金融机构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等渠道,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形式,拓宽筹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并购重组,认真落实有关并购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实施联合并购重组,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
三、提高行业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人才培训、行业自律、政策咨询、行业规范、企业维权、贸易促进、企业诊断、技术交流、调解纠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加快市场开拓
鼓励企业间建立市场营销联盟体,提高企业市场营销能力;鼓励品牌企业参加各类经贸会展活动,积极组织我省食品企业参加展销会,努力扩大我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方式,完善专业协会网站,宣传福建食品知名企业,拓展我省食品产品的销售途径和发展空间。
五、加快人才培养
坚持教育、培训和引进并重,充分发挥我省相关高校、职业学校的力量,建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结合招商引资(引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