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豪宅教父” 许荣茂

2014-11-28 06:00:10 来源:泉品——和讯网

2014年3月31日上午,香港国际机场,许荣茂在等待4小时后,终于登上了飞往中原大地的“世茂号”专机。南国肆虐的暴风雨,并没阻拦住他首次参访的脚步。一踏上中原这片热土,许荣茂便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并对郑州、洛阳展开了密集的参访,郑州航空港的勃勃生机,震撼人心的少林文化,以及千年帝都洛阳,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期望世茂集团能有机会来中部地区拓展业务,并在河南投资兴业。

而在此后不久的4月26日,“2014中国慈善榜”在京发布,许荣茂以3.7亿元的年实际捐赠额,被称为“2014中国公益首善”。

许荣茂,何许人也?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出生在中医家庭,南下靠证券发家,随后回归实业,最后在房地产领域成就了自己的商业传奇,完成了由打工仔向亿万富豪的“蝶变”。

从零起步

1950年7月,许荣茂出生在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中医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下,许荣茂从小便把医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最终没有走上学医之路,但这一家庭背景,却让他养成了细心、忍耐、镇定自若的性格特质。这对他日后从商也是不无裨益的。“中医讲究平和,要求不要为一些小事烦躁。有些人确实很聪明,但暴躁起来就不会去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

与李嘉诚、霍英东等商界巨子一样,许荣茂的财富传奇也是从香港开始的。1970年,刚刚20岁的许荣茂,便只身一人南下香港淘金。那时,他没有其他手艺,唯一擅长的就是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因此,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药店当伙计。

但没有几天,许荣茂便悻悻然离开了那家药店,进了一家工厂做事。因为他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不会讲粤语,平时工作无法与客人进行很好的沟通。

慢慢融入香港的生活后,许荣茂又换过很多工作,也有了一些积累,但距离今天的成功还很遥远。

而除了对中医感兴趣外,许荣茂对金融、证券等也很感兴趣。尤其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大都市,每天都有创富故事发生,这对年轻的许荣茂吸引力很大。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许荣茂成了一名证券经纪人。

在他看来,做证券经纪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低进高出”获取利润。于是,在之后的两年里,许荣茂通过不断地“买入卖出”,赚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那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就赚到了约几千万港元。”许荣茂回忆道。那时,他刚刚32岁。

然而,一直在股市里冲杀的许荣茂很快意识到股市里获得的财富太虚幻了,虽然收益很大,但是风险也很大,钱来得快,去得也容易。

他开始有意进入实业。只有做实业,才能以更稳妥的方式把现有的财富“固化”下来,并以此为基础,获取更大的发展。“只有基础坚实,才能建高楼,才能更好地看到远处!”许荣茂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打定主意后,许荣茂首先从纺织业寻找突破口。1988年,许荣茂在香港投资了第一家纺织企业。后来,许荣茂考虑到内地成本低,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于是,他又很快把纺织厂建到了内地,主要做纺织和成衣,出口美国。

仅仅一年的时间,许荣茂就在香港、深圳、兰州等地投建了超过5家的纺织厂、成衣厂。

进军地产

喜欢冒险的许荣茂在1989年再次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军房地产。“做纺织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

房地产与股市一样,同样也是高风险的领域,但是许荣茂勇恰恰热心于此。1989年,许荣茂把福建石狮作为进军地产的第一站,并进行了一连串的开发计划。“一旦深入进入房地产这个行业,就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抽不出身了,有项目要费心,有规划要考虑,有资金要运作,有风险要防控……”许荣茂在走向更大成功的同时,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着实也付出了更多。

不过,许荣茂很快便嗅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不妙的征兆。考虑到投资安全,他放缓了在内地的地产项目,并于1991年把地产的“主战场”转战到了澳大利亚,从而避开了国内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

房地产项目很容易受关注,也很容易被冷落。对此许荣茂自有主张:不管在什么市场,只要自己做得最好,就有很多机会。在澳大利亚,许荣茂继续求证自己对于房地产的领悟,在悉尼和达尔文市的房地产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他又一次获得了成功。“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就应该认真去把握。只要看到有机遇,我都想办法尽量抓住它。”许荣茂说。

进入北京房地产市场就显示了许荣茂的眼光。1994年,北京房地产依旧低迷。当时,北京的众多房地产商,面对衰势均在静观其变。

但许荣茂却认为,这是进军北京地产的良机。许荣茂迅速“空降”北京,第一次出手就拿到了许多房地产企业梦寐以求的地块,面积达10万平方米。随后诞生的亚运花园(迅速成为当时北京名盘的风向标。

1997年,许荣茂和世茂集团再次引起北京地产界震动,其20万平方米的“华澳中心”成功开盘。而当时,业界还在讨论房地产的冬天何时能结束。紧接着,16万平方米的紫竹花园,20万平方米的御景园相继上马,几个项目的累计投资超过了40亿元……在进军北京地产市场的5年时间里,许荣茂做的全都是高档外销公寓。依当时计算,许荣茂几乎占领了北京1/3以上的高档住宅市场。

就在北京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999年,许荣茂又把目光投向上海这座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当时,北京的房价节节攀升,千里之外的上海却还处于市场的低谷。对此,当时世茂集团许多高层领导都表示反对,但是许荣茂力排众议,坚持要将投资转向上海。

许荣茂到上海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便很快让他名扬全国。这个名为上海滨江花园的项目,许荣茂光拆迁费就投入了20亿元。而随后其在规划、设计、用料乃至销售方式上的极其高端,都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比如,在销售上,许荣茂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次“台湾攻势”,仅7天时间,滨江花园在台湾就创下12亿新台币的销售业绩。许荣茂还把滨江花园推销到了美国,在那里销售达3亿多美元。

上海世贸滨江花园地处繁华商业区,几乎成了上海高端住宅的代名词。在上海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许荣茂和他的世茂集团,迅速在全国各地打造了多处在当地堪称标志性建筑的滨江建筑群。“滨江模式”就像一个模板一样,在长江沿岸中等城市中不断复制,并成为世茂楼盘的典型象征。至此,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世茂集团迅速跃升到了的“第一方阵”,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借船出海

房地产玩的是土地争夺战,必须要以雄厚资金作后盾,因此许荣茂超强的资本运作能力,也是他获得成功的法宝。关于资本运作,许荣茂并不陌生,曾经的证券工作经历,早让他在资本运作上成为“行家里手”。“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应仅仅只能制造优秀的商品,完善资金链条、掌控资本市场才是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许荣茂曾这样说。

在许荣茂眼里,上市也是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2000年,许荣茂在上海找准时机,以高出净资产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万象集团后,正式翻牌为“世茂股份”,成功操盘了第一案借壳上市融资的“大戏”。

当时,对国内房企来说,融资环境并不是太好,也不顺畅。这时,许荣茂想到了香港的资本市场,便开始有计划的将优质资产安全地转移至境外,并通过BVI公司的系列运作,以及巧妙的财务安排,2001年11月22日收购香港东建科讯15750.4万股股份及2076万份认股权证,实现控股,更名为“世茂中国”,成功实现在香港红筹上市。

之后,许氏家族控股69.74%,不到半个月,已是“牛气”冲天,市值飙涨了3倍。一向崇尚默默发财的许氏家族,完成了向公众公司的华丽转变。

虽然许荣茂已实现两次上市,但因上市公司融资能力有限,迫使他急需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来缓解资金压力。“世茂的目标是要做更多高端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他说。

2004年10月29日,许荣茂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世茂房地产)。2006年7月5日,经过许荣茂精心地腾挪移转,世贸房地产携世茂集团最优质的资产(13家项目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占总股本的20%,筹集资金约40亿港元。

通过此种操作,许荣茂不但没有丧失对商业地产的控制权,还得以充分利用A股的高估值融资优势,实现了将不同类型资产通过在不同市盈率资本市场的配置,从而使得家族资产的市值最大化。而世茂集团也迅速成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国际化企业集群。

“总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这一句看似云薄风轻的话,但要想做到谈何容易。房地产虽是高回报项目,但投入资金大,风险也很高,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满盘皆输。作为一个企业家,也不可能次次都靠运气,许荣茂一次次看似押上全部身家的豪赌,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和“观一叶而知秋”的大智慧。

如今,面对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震荡,连李嘉诚都心存忧虑,并且不断撤退。但是,许荣茂的房地产“战车”依旧是“车滚滚,马啸啸”,以引领姿态继续高歌猛进。对许荣茂来说,拿地是公司快速发展的战略体现。据了解,去年一年,许荣茂光拿地就花费了480多亿元。

事实也是如此。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杀进国内各城,不断进入众多领域,不管房地产行业是时值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在2013年的“胡润百富榜”上,许荣茂以430亿元资产,延续着自己的财富传奇。

但与任志强、潘石屹等人的高调相比,许荣茂绝对是一个低调的大佬。他几乎没有接受过一家媒体的专访。2001年以第五名首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时,他几次致函福布斯组委会,不愿意他们刊登自己的名字。

现在,已经快64岁的许荣茂,开始越来越多地将企业的运营权交给他37岁的儿子许世坛。他说当他觉得自己落伍的时候,会彻底交班,不会赖在这个位置上影响企业发展。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