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的“二次创业”
2013-04-08 09:30:10 来源:泉品——《新商务周刊》
从传统陶板到高科技TOB太阳能陶板,华泰集团在几年间从传统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企业。这种转型可视为对过往成功的一次大胆“背叛”。
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日益勃兴。在此背景下,顺应有关建筑节能、发展新型建材、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关政策也对建材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新型建材的高速发展。
陶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新型建材。陶板是以天然陶土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石英、浮石、长石及色料等其它成分,经过高压挤出成型、低温干燥及1,200℃的高温烧制而成,具有绿色环保、无辐射、色泽温和、不会带来光污染等特点。从1980年代诞生以来,迅速推广到全球的建筑领域。而中国的陶板市场供应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依赖从海外进口,代价是运输成本高,供货周期长,且安装技术服务难以及时到位,制约了陶板在中国的推广使用。
从2006年开始,有一批中国企业开始自行研发、生产陶板,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集团”)正是先行者之一。从1980年代进入建材行业以来,公司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建筑陶瓷行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近几年来,华泰集团率先成立国家级干挂空心陶板技术研发中心,引进意大利湿式真空挤压成型设备和世界领先的电子温控宽体辊道窑,全球首创红外线微波干燥和三层大循环隧道干燥,全球首创八色陶土配方,建成和投产使用世界最长、产能最大的干挂空心陶板生产线,规划建成全球最大的陶土板生产基地。随着这些努力,本土陶板企业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从传统陶板到新型高科技TOB太阳能陶板,华泰集团在几年间从传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转型成长为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成功背叛了自己的过去。”对于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向《新商务周刊》记者如此总结,而公司“背叛过去”之举也成为业内转型升级的范本。
“二次创业”之转身
在建材行业,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行话:“广东人做砖,福建人卖砖。”之所以出现这种“你生产,我来卖”的状况,是因为当时许多福建人觉得投资生产需要很大的资本,而卖砖就比较简单。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既做砖,也卖砖的福建人。吴国良便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材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发展形势良好。1987年,吴国良和几个亲戚、好友合股兴办了第一个建材厂,当时用六孔的多孔窑生产白瓷片。1989〜1991年建成第二个厂,建立十五孔窑,业务不断扩大。1994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实现集团化,就有了现在的华泰集团。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福建晋江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自2011年以来,晋江上下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全面打响产业的“转型之战”,先后总计有数百个项目被列入“战斗序列”。150个重点项目建设战役项目开工89个,开工率59.3%,完成投资4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7.4%。如今,在“二次创业”的激励下,这些重大项目或开花结果,或正如火如荼快速推进,晋江众多产业已在这股热潮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所谓“二次创业”,谈起来容易,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华泰集团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1997年,华泰集团曾采用来自中国台湾的工艺生产一次烧内墙砖。虽然产品质量无可挑剔,但市场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产品优等品率低,工序损耗大;另一方面由于选用高品质釉料,成本高,产品利润率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高质量产品都具有市场竞争力,更需要真正能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此后,公司放弃了内墙砖的生产,转而加大地板砖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公司的5条生产线也全部生产这类产品。正是这种果断的决定使华泰集团形成了专业而又强大的产品核心优势。
吴国良深切地感觉到陶瓷行业的生存压力,产品趋于同质化导致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个行业存在着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情况。就陶板行业来讲,很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部分企业主抱着跟风的侥幸心理,这是对我国陶土资源的严重浪费,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差、供货周期长,无形中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2006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陶板,就发现这一新型绿色建材产品不仅装饰效果好,还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符合当今世界提出的绿色低碳要求。吴国良敏锐地意识到陶板的市场前景广阔,判断这种产品将成为幕墙建材领域的“新宠”,他由此决定:要“背叛”过去。
作为福建省建陶行业的龙头企业,华泰集团一直生产各种款式的建陶产品来满足市场及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装修需求。为配合绿色环保的行业大趋势,公司近年来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将先进的观念与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融合运用,自主创新推出符合世界各国需求的以低碳为主要理念的TOB陶板,被国内外多个大型标志性项目采用,这一举措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们寻找适合企业发展之道的信心与步伐。
虽然彼时陶板还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新生儿”,吴国良仍坚持在这款新产品的研发上大下功夫。经过几年的努力,2008年8月8日8时,华泰集团终于为自己的新产品—TOB陶板举行了下线仪式。在此后短短几个月内,TOB陶板迅速打入市场,华泰集团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陶瓷制造商向高科技建筑陶瓷企业的转身。
技术升级造就差异化
对于陶板这种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吴国良深知随着市场对手的不断进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单纯依靠普通产品只能维持价格战,然而这种简单的竞争方式最终会让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要走和别人不一样的差异化路线,成为他心中一直思考的发展方向。
2009年初,中科院陶瓷太阳能技术研发获得突破,并准备寻找合作企业进行市场化。华泰集团获悉后,迅速组织人员与中科院接洽,并率先签下合作协议,公司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成功实现陶瓷太阳能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将普通建筑陶瓷用于太阳能制热,中科院研发出的这项技术居于全球领先的地位。签下合作协议后,华泰集团立即组织公司内部的科研团队,进行双方的技术对接。通过技术合作生产出来的新型太阳能陶瓷,比传统多晶硅太阳能成本低60%以上,并且不会产生任何废旧污染物,使用寿命长,而且利润是传统建筑陶瓷的好几倍。“正是当初果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介入TOB太阳能陶板,让华泰安然度过了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吴国良感慨地说。
TOB陶板在建筑幕墙领域的崛起,带动了福建陶板产业板块的形成。此时的华泰集团,将“创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方方面面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比如聘请著名陶艺大师吴金填为公司的产品研发顾问,完善陶板研究中心,引进了大量科技人才。
2012年,TOB创新研发出了用辊道窑烧制上釉的陶棍,并实现了连续性生产来最大程度地降低色差,而国外的陶板企业此前一直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技术上的改进也让华泰集团竞得了人民日报社办公楼这一大标。
吴国良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TOB联合东鹏、蒙娜丽莎这两家国内知名的陶瓷生产企业,一同制定了太阳能陶板的行业标准,这规范了行业的质量标准,也让设计师有了设计的依据。
“我们始终坚持走产品差异化道路,斥巨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在TOB陶板原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当前建材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丰富了陶板的装饰效果,也开拓了陶板的室内装饰市场。”吴国良表示,虽然很多陶板生产企业也想走差异化之路,但是新进的陶板企业并不具有相应的技术和市场能力,这都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积淀。
面对陶板市场的激烈竞争,华泰集团也在相关人才众多的上海相应设立了自己的幕墙公司。因为吴国良发现,在市场竞争中建筑材料始终是最后的订单,而成立自己的幕墙公司就可以导入自己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吴国良乐观地表示,通过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幕墙结合体的发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品牌优势应对无序竞争
在华泰集团的太阳能陶板生产车间,5条各200多米长的辊道窑整齐排列,颇有气势。公司董事长助理陈岚波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车间生产的建筑外墙采用TOB太阳能陶板,是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的品牌产品。
2012年,澳门大学、人民日报社、大同大剧院等重大项目的中标,突显了TOB多年以来坚持走品牌建设之路的竞争力。在这一年中,TOB陶板成为首家中国陶板名牌,由他们作为第一起草位的国家陶板标准也正式公布实施。
此前国内的清华大学讲坛、上海世博会服务中心和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行政楼等工程建设以及斯里兰卡国家大剧院、韩国首尔广场大楼、俄罗斯远东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商业中心大楼等国外的重点工程都有TOB的参与。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体现了我们的品牌效应,不论哪种产品都要竞争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品牌的优势,到最后二八效应(20%的项目挣80%的利润,剩下80%的产品只能挣20%的利润)也自然会显现出来。”吴国良表示,当这种市场格局形成之时,品牌的重要性才能体现,才会形成品牌的梯队。
而过去的2012年是中国陶板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年,由于市场增量与生产厂家的增量不成正比,市场呈现出无序化竞争的一面,一些新上线的企业大部分采取低价求生存抢市场的策略,将陶板市场从高端产品价位拉至低端,大部分企业只能采取直销的做法,这无形中压缩了陶板市场的利润空间。但TOB陶板依然坚持走代理经销模式,放弃了一些低价位的项目,保持了市场的利润空间,吴国良表示这是为了维护TOB在市场上的美誉度。
吴国良认为闽商比较朴实、稳重,经济危机时的承受力会比较强。“温商这几年炒作比较多,炒房、炒矿、炒资本,炒到经济危机时,问题就出来了。在温商出现问题时,闽商比较稳定地度过了。一降一升,差距很快就拉开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分析道。
他正在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闽商的价值观,“坚持走品牌建设之路将是我们未来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