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上午,以“新丝路、新合作、新融合”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在福建泉州南安市成功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张燮飞,泉州市领导郑新聪、陈海基、杨俊峰、陈荣洲、李冀平,南安市领导黄南康、王春金、黄永俊、戴景胜、林荣忠等,以及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欧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使节、顾问、企业家和产业协会负责人共1000多人出席开馆仪式。
泉州市长郑新聪主持开馆式并致辞
泉州市长郑新聪主持开馆式并致辞,他表示,泉州是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在泉州举办,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希望通过举办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共同打造一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建、互利共赢的新平台,让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更加紧密,经贸投资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开馆式
随后,张伟、刘平均、张燮飞、张秋、土耳其工业科技部副部长拉玛让·伊勒得瑞姆、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兰特杰·乌杨高达、联合国工发组织驻华高级项目顾问梁丹等人将不同颜色液体缓缓注入象征着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一路激流勇进的船舶冰雕,将泉州与“海丝”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正式开馆。
场馆内,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产云集,“海丝”起点泉州再迎“万国商”, 再现“市井十洲人”的盛况。本届博览会共计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家企业参展。其中,国际精品馆336个展位,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加纳、日本、韩国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商品参加展示外,由德国汉诺威国际论坛设计有限公司组织在国际工业设计领域素有"设计奥斯卡"美誉、被公认为全球设计大赛最重要奖项之一的IF设计大奖的产品参展,重点展示100多件家居及电子产品,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展示参加“2015年米兰世博会”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以及部分天鹤奖获奖作品也为“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增添了一抹亮色;国内品牌精品馆(包含泉州品牌展区)共设471个展位,重点展示服装鞋帽、轻纺、食品、家电、通讯电子、建材五金、水暖洁具等7个行业的品牌企业产品,吸引了北新建材等众多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参展,其中,泉州品牌展区共设200个展位,九牧、七匹狼、匹克、特步等响当当的企业品牌列席博览会,它们共同支撑泉州品牌形象,凸显泉州品牌的底蕴和内涵。此外,博览会还特设了“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泉州、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三个城市展示区,大唐西市展示区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历史文化展等独立展区。本届展会持续到2104年11月30日,共有6265名专业买家到场,观展、采购人员达24825人次。
大唐西市展示区
“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泉州、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城市展示区
在展览的同时,本届博览会还同步举行了论坛系列活动,包括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发展论坛暨品牌权威评价平台发布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圆桌会及海外专题推介会等。此外,活动过程中还凝聚成了诸多共识及签约项目,11月28日上午,泉州市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补充协议)》,该协议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与中小企业服务、国际经贸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等方面达成发展共识。中国国际商会泉州商会与锡兰商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双方在组织贸易展览、展销及经贸考察、洽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的意向,并将通过研讨会、工作交流会、大型会议、专题会议,以及出版物等方式开展推介活动,还将组织以推动双边贸易和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经贸代表团互访。29日上午,特拉斯再保险筹备办公室(泉州)在丰泽街兴业银行大厦11楼举行揭牌仪式,此举将进一步完善泉州乃至全省保险业配套服务体系。
11月28日上午,泉州市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补充协议)》;
中国国际商会泉州商会与锡兰商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据悉,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贸促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作为支持单位,由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福建省贸促会、泉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据了解,首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是对接福建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重要行动,也是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要内容。本届博览会突出“新丝路、新合作、新融合”的主题,旨在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及城市加强商务互动,推介国际、国内品牌,力争把“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打造成为“全国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多边经贸对接交流平台,以促进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与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区域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