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鞋帽到飞机制造,从贴牌代工到品牌自立,从廉价订单到高附加值产品……今年以来,福建省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狠抓龙头、填平补齐,培育产业集群;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迈进产业升级之路,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产能标准化,甲骨文“梦想照进现实”
石狮是闻名全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600多家,但长期以来企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2012年底,石狮引入国际知名企业甲骨文公司,共建纺织服装创新中心,通过云计算技术,为企业提供从面辅料研发、成衣设计、生产制造、线上线下销售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务,打造以科技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样板。
今年上半年,创新中心搭建的“产业链生产资料B2B电子集市”,已实现交易额200多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1000亿元。
甲骨文(石狮)纺织服装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利告诉记者,目前创新中心正在全力研发纺织服装业“产能标准化平台”,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建设,将纺织服装业产能打造成类似大豆、棉花一样的期货产品;未来国内外采购商可与石狮企业进行产能期货交易,甚至可以预约未来3至5年的产能。
“到今年10月份,纺织产能标准化平台就将对外发布。”肖利说,“这是一个有梦想的计划,如果平台运转成功,将对淘汰传统制造业过剩产能、推动产业整体升级,产生巨大示范效应。”
石狮纺织服装业仅是福建着力促进产业集群整体转型的诸多范本之一。今年年初,福建省推出《2014—2015年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围绕抓龙头兴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驱动发展等,拟定了产业转型的“路线图”。
根据行动计划,2014—2015年全省将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600亿元;至201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创新型企业400家以上。
引入世界500强公司,为福建民企配套产业链
今年4月,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与福州连江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吨的己内酰胺一体化生产项目。
由于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氢气和氨气,为给生产线寻求稳定原料供应、形成完整产业配套,福州市又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投资4.2亿美元建设煤制氢气和合成氨项目。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公司,引入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更加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系列福建民企的海外并购案。
从事代工生产18年的中宇建材集团,引入国际行业巨头德国高仪公司的战略投资,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去年又通过股权置换,成为德国高仪的重要股东之一,全面接管了高仪(中国)的品牌及市场业务。
7月初,福建泉工机械收购拥有7000个全球客户的德国砖机企业策尼特公司,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中宇建材集团总裁蔡吉林说:“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再到走向国际化,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经过10多年的创新探索,中宇已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达到10个,拥有有效专利275个。”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指出,过去福建经济外向型特征鲜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如今地铁、盾构机、戊肝疫苗、氨糖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已进入“福建制造”名单;产业结构优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
产业链重铸,攀向“微笑曲线”高端
今年1月1日,福建同时出台“进一步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十一条措施”和“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九条措施”,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杠杆,为企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再添新动力。
上半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在东部地区处于领先位次;全省钢铁、纺织、建材、装备等8个千亿产业中,有7个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以加强技术改进、推广信息化管理以及产品、业态创新为特点的内涵型发展方式,越来越成为福建企业的主要选择。”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如此评价。
7月初,福州临空经济区与福建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引进民用喷气式轻型商务机MS760系列飞机制造项目。在这个项目带动下,法国福雷孔公司“高性能钛合金航材”、上海电缆研究所“高性能航空航天电缆”项目也相继落户福州临空经济区。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兴产业。”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蒋淞卿认为,近年来福建优化产业链的思路一以贯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力推企业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其成效正逐步显现。
据福建省经信委透露,经过持续转型努力,目前全省传统产业中70%的重点企业已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0.5万元,高于全国人均约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