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品行业转型之路:产品设计要“接地气”
2013-07-08 15:08:20 来源:泉品——泉州晚报
日前,在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来自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的20多名工艺品企业负责人聚集在泉州,针对行业出路进行了探讨。
“工艺品行业是夕阳产业吗?”“外贸利润不断降低、订单持续减少,要怎么办?”日前,在福建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来自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的20多名工艺品企业负责人聚集在泉州,针对行业出路进行了探讨。
转变思维 定位于文化产业
“我在广州做工艺品做了十几年,一开始,是作为重点项目被引进,可是十几年后,工艺品行业日渐走下坡路,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夕阳产业。”广州优氏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应林超首先抛出了问题。
“工艺品行业如何归类,其实决定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天津的泥人张,一个小人可能要几天才能捏成,虽然是劳动密集型,却是划分到文化产业。工艺品属于精神消费的产品,很多地区的工艺品生产已经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包括浙江的仙居,泉州的德化等。”应林超表示,工艺品企业自己要改变思维,把自己定位于文化创意企业,同时应“抱团”发出声音,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
厦门雅美工艺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晓琳认可了这一观点,她表示:“只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和经营方式,就不会成为夕阳产业。工艺品企业可以绑在一起共同申请文化产业的认证,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设计展,扩大行业影响力。”
转变观念 “抄袭”并非坏事
针对工艺品行业如何把握设计趋势的问题,简爱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张敬文表示,产品设计一定要“接地气”,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消费习惯,不能凭借自己的审美标准或喜好去设计产品,也不能指望设计一套产品就各个市场通吃,“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不一样,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也不一样。”
“一款产品的设计,不仅考虑的是美感和设计感,还要考虑实用性,考虑它的材质、规格、包装等因素,要最终落地到如何生产和如何节省成本上来。”应林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更多地考虑我适合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
此外,应林超还表示不同区域的工艺品应加强交流,在材料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上借鉴和互补。“某种程度上来说,‘抄袭’并不是坏事,但是要抄出水平、抄出风格。我去年设计了一款木头制作的白南瓜,灵感其实来自于福建生产的树脂白南瓜,但是我在材质的运用和色彩上进行了调整,就成为自己的产品。”
“不同区域在材质的搭配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相互借鉴,丰富产品品类,才能够共同做大市场。”应林超称。
转变渠道 国内市场前景可期
面对外贸订单利润和订单量下滑的趋势,不少工艺品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福州德雅莎华家居饰品从2003年就开始拓展国内市场,目前在国内已经开设了60多家专卖店。总经理陈伟铭表示自己的转型纯粹是一次偶然,因为有一批外贸库存要处理,被一位北京的设计师收购后,卖到了三里屯。“我去三里屯一看,第一个感受就是国内市场的空间很大。”
应林超对国内市场的规划已经持续了5年,去年底也正式进入。他表示:“美国人普遍‘轻装修重装饰’,家里的摆设会按照季节进行调整。中国市场也开始呈现这个趋势,一些大城市,家居装饰品以每年240%的速度上涨。”
不过虽然前景很好,开拓却并不容易,已经有10年国内市场开拓经验的陈伟铭总结了两点变化:做外贸仓库是80平方米,现在是4000平方米;过去是为了销库存,现在库存600多万元。“要做内销,先要做好库存储备,因为没有一个顾客愿意花1—2个月去等一件产品;其次要做好产品的组合,因为国内消费者对产品丰富度的要求更高。”
张敬文则建议,想做内销的工艺品企业一开始可以走两条路,一是为家具企业配套,二是为装修设计公司和房地产公司配套,这样可以节省自建渠道的成本、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