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代水利工程
陈三坝
陈三坝(留公陂)
陈三坝,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位于泉州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和用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传说该水坝为陈三和五娘回到梧宅村后见村中农田灌溉需要而建。史书记载,该水坝由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曾名“留公陂”, 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5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泉州太守屠悼、晋江县丞林才杰重修,在陂筑堤作为护坡。1963年,该坝重新整修,建五坎石坝。陈三坝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达2600多亩,至今仍是洛阳江上重要的水利设施。
八卦沟
八卦沟是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区。明代何乔远《闽书》中提到:“子城之内,又有支沟五,旧名‘八卦沟’,相沿以为凿沟如八卦之象。弘治中,御史张敏有开沟之役,于惠民局东掘得大瓷瓶,上铸‘巽’字,地在西南,始知旧以八卦之瓶置于先天卦地,非凿沟如八卦之象也。”而今,八卦沟经历次疏浚引金鸡北渠水冲灌,与百源川池形成市区主要排水系统。
万石陂
万石陂
万石陂位于南安丰州古镇至丰泽北峰招联社区一带,地处现今金鸡北渠丰州段。相传该陂发端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陕郡司马攸相视水利,着手开建。史料则有文字记载该陂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南安县君张夔筑成,长100余丈、宽20丈,灌田万余顷。传说该陂始建时,万石堆积如陂,故名万石陂。1965年金溪筑闸引水,北渠基本沿万石陂旧道而行。
七首塘
七首塘
七首塘分布于现在晋江市的青阳、罗山以至石狮市一带,是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古宅塘、龙塘和龟湖塘七个主要大塘的总称。龟湖塘为其中第一大塘,洑田塘为第二大塘。传说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知府,时遇史上严重的大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先后兴修七个大水塘,用来灌溉田畴,解百姓于饥渴之中。
清洋陂
清洋陂又称陂洋陂,位于泉州府南、烟浦埭之西,是北宋一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晋江知县危雍,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运土筑清洋陂,以灌农田,灌溉面积上千顷。淳熙七年(1180年),邑人林邦闻、僧人了性增筑石垾,始为石筑;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钱楩等人重修;1971年扩建为启闭闸。
天水淮
《晋江县志》卷之八《水利志》提到:“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唐大和三年(829年)刺史赵棨“凿三十六洞,引淡水入淮”、“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宋景祐四年(1037年)太守曹修睦再浚治,“别管三涵,视潮水来去以为启闭”。有1条大渠,长290丈,宽1.5丈,8条小渠,全长2058丈,宽5尺。它是泉州最早的引淡水冲淡盐碱土及灌溉两用的水利系统工程。
烟浦埭
烟浦埭旧称湮浦埭,位于泉州郡城南郊外,始建于唐代元和间(806—820年),吴公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饮恨溺水。宋时在原筑基础上垒埔岸三万丈、筑四陡门。绍兴六年(1136年),晋江水利大规模修治,增筑二陡门,于是郡城南门外罗棠山、崎山诸溪涧水蓄于盈塘,和大沙塘相通,然后下流经烟浦埭六陡门出海。
六里陂
六里陂位于晋江县池店乡溜石村东,全长27米多,途径永靖、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六里,是拒咸蓄淡型水利工程代表。六里陂建于五代,宋治平三年(1066年)、明宣德间(1426——1435年)、清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间(1736——1795年)多次重修,尚存碑记1方,现存为1960年扩建。其中,宣德九年,泉州富商李五在重修洛阳桥工程后,开始重修当时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六里陂”的善举,至今仍被众人津津乐道。池店李氏宗祠尚镌有楹联:“增万安桥,葺六里陂,祖德许多流衍;赐一品服,理两广饷,孙支并见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