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天

茶香中的甜蜜婚礼——安溪传统茶俗婚礼既有中国古代茶俗元素,又融入安溪地域特色,让人们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到茶香与古礼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2024-07-19 15:14:14 来源:

清茶敬观音

新娘照看茶叶

新郎新娘一起种茶

婚礼中送的茶罐

以往装礼盘的老竹藤篮

清代青花瓷茶罐盖钮上写有“囍”字

新郎新娘一起揉捻制茶

新郎新娘一起摇青制茶

新人“封茶”

传统闽南花轿接新娘

      核心提示

      近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为其两个儿子举办了传统茶俗婚礼,吸引了众多关注。

      据《安溪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随着安溪茶业的兴盛,茶就以特殊意义和形式融入婚礼。安溪古代传统茶俗婚礼包括哪些环节?这些环节中又如何将茶元素融入?这种茶俗婚礼,哪些是传承自古代中原,哪些是安溪独创?近日,记者深入安溪,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茶俗婚礼进行了全面考证,为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传统茶俗婚礼

      象征吉祥、美好和幸福

      安溪,这座茶香四溢的小城,不仅以其优质的茶叶闻名于世,更有着独特而深厚的茶婚礼俗。

      安溪茶俗婚礼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据当地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茶已经成为安溪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时,安溪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已经颇具规模,茶不仅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更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的物品。前几年,魏月德就在魏荫名茶铁观音文化园内,分别为两个儿子举办了传统茶婚礼。以下是婚礼的场景:

      “新娘下轿过炉开,踩瓦怀胎出丁来。丁财两旺得富贵,子孙代代状元才……”随着闽南四句的新婚祝福,礼炮声响、鼓点阵阵,一行仪仗队浩浩荡荡直奔铁观音文化园而来。

      新郎在前方,帽插金花,身骑高头大马,新娘遮红盖头,端坐于雕花鎏金的闽南花轿中。随后,新郎踢轿门、掀轿帘,新娘过火炉,双方完成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和夫妻对拜的环节后,开始进行庄严的献茶感恩仪式。

      婚礼现场,茶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茶文化、茶叶制作技艺传承深深烙印在婚礼仪式上。先用三叶一芽,盛在碗中,敬天地自然,再用精制茶敬奉观音,接着献茶丛、敬茶,新婚夫妻一起走到茶圃前,同种同心茶,共同栽下茶苗。之后,两位新人一起采摘茶叶,共摇茶青,起火炒茶、包揉烘焙,共制新婚纪念茶,传承制茶技艺。

      “做茶先做人,匠心做好茶;传承好技艺,保护发源地。”新郎的父亲魏月德现场宣读魏家家训,向新郎新娘面授《安溪铁观音的前世今生》《魏荫与铁观音》等制茶秘笈,并传承一担茶担给新人。“茶担里有基本的制茶工具,意味着传承责任、勇于担当。”魏月德说。

      记者了解到,如今,这种婚俗已比较少见。魏家的婚礼不仅仅是一场茶乡人家的甜蜜婚典,更是一次非遗展演。

      “对歌求婚”与

      婚前“办盘”习俗

      在古代安溪的茶婚礼中,婚前的礼仪就充满了浓厚的茶文化色彩。

      “对歌求婚”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环节,安溪男女青年常在茶园中以安溪独特的茶歌调互诉衷肠,表达爱意。小伙子们会在茶园中,对着心仪的姑娘唱出深情的歌曲,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歌声悠扬,飘荡在翠绿的茶树间。姑娘若对小伙有意,便会以歌回应,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据当地老人回忆,曾有多对青年男女因茶歌结缘,最终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茶乡流传。

      记者了解到,“对歌求婚”并非安溪所独有,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嫁娶时,相聚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这句话描述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在未婚嫁时,相聚踏歌、以茶传情的独特风俗。但安溪作为茶乡,“对歌求婚”更为多见。据了解,早在数百年前,安溪的茶叶种植便已颇具规模。在安溪的茶园里,不仅孕育出了优质的茶叶,还诞生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对歌便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安溪的青年男女常在茶园中以歌表意,用歌声传递情感。茶园成为他们交流和表达爱意的场所。它见证了无数爱情的萌生与绽放,也让安溪的茶文化增添了一抹浪漫温情的色彩。

      而“办盘”这一婚前习俗,更是凸显了茶在安溪婚礼中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地方,订婚被称为“下茶”“茶定”“受茶”等。如今在安溪,往往是男方作为茶礼送出。据介绍,在安溪,男女婚期确定后,男家要在婚期前若干日,备齐聘金、礼盘到女家。礼品中除了常见的鸡酒、猪腿、线面、糖品外,还必定要有本地的上好茶叶。这些茶叶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包装,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重视。“在更早的时候,礼盘中有3斤糖和3斤茶,已经算是大礼。”魏月德说,如今,魏荫名茶铁观音文化园内仍保存着以往装礼盘的老竹藤篮。

      婚礼中以茶为媒的欢乐盛会

      在安溪婚礼正式的拜堂仪式中,茶的元素也随处可见。

      新人会在案几上摆放精心准备的茶叶,向天地神明敬献清茶,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感恩。“注意这个时候敬奉的是清茶。”魏月德说,铁观音出现后,有不少地方会敬奉观音。

      婚宴中的“呷新娘茶”环节更是热闹非凡。上几道菜后,新郎新娘要按席敬茶,此礼为“呷新娘茶”或“见面茶”,让宾客与新娘认识。宾客茶后会念“四句”吉利话逗趣助兴,如“喝茶吃甜,祝愿新郎、新娘明年生后生”等。假如宾客有意开玩笑不愿受茶,新郎新娘不得生气或借故走开,要反复敬茗,直至宾客就饮。这种互动不仅增添了婚宴的欢乐氛围,更体现了安溪人民热情好客、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

      而在拜完高堂后(有些地方是第二天),新人要向长辈敬献甜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敬献香茗,翁姑受茶后须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也如此请茶压盅,这一环节不仅体现了新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也传递了家族的温暖和亲情。该场景类似于国内其他地方的“新娘改口”,也非安溪独有。只不过安溪需用到茶,“传统上,这个环节敬的应该是甜茶。”魏月德说,现在没那么讲究,只要茶就可以。

      魏月德介绍,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婚俗外,古代安溪一些人家还会送茶杯,“茶杯需是12个,红色的。代表红红火火和十二生肖。”条件比较好的大户人家,还会送茶盘、茶壶、茶罐等。魏月德家就有一对清朝遗留下来的青花瓷茶罐,盖钮上赫然写着“囍”字。

      除此之外,有不少茶人家还会“封茶”。魏月德在20世纪80年代结婚时,就曾“封茶”,而他在娶儿媳妇和嫁女儿时,也都“封茶”。“封在茶叶罐里面,要加入糖果纸。”魏月德说,因为是结婚时封的茶,所以也叫“喜茶”,在以前缺医少药的时代,孩子肚子不舒服等,常拿出点“喜茶”,加点盐泡着喝,可以治病。也因为是“喜茶”,故也用在其他迷信的场合,比如孩子撞见什么“脏东西”或者“喜冲喜”导致人不舒服等场合。

      婚礼后的“对月”“带青”习俗

      婚后一个月的“对月”习俗中,娘家会让新娘子带回肥壮的茶苗栽种。据说乌龙茶中的极品黄旦(也称“黄棪”),便是当年嫁女王淡“对月”时带回培植的特种名茶。

      相传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安溪县罗岩灶坑村有位青年名叫林梓琴,他娶了西坪珠洋村的女子王淡为妻。按照当地风俗,女子结婚一个月后要回娘家,称作“对月”。“对月”后返回夫家时,娘家需准备一件“带青”礼物让新娘带回栽种,以祝福她像青苗一样“落地生根”,早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王淡的母亲心想,女儿本是心灵手巧的采茶女,嫁到夫家后无茶可采,不如让她带回几株茶苗种植。于是便到屋角选了两株又绿又壮的茶苗,连土带根挖起,细心包扎好,并系上红丝线,让女儿作为“带青”礼物带回灶坑。

      王淡回家后将茶苗种在屋子前面的埕角,她与丈夫悉心照料,两年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奇特的是,这茶树在清明时节刚过就芽叶长成,比当地其他茶树大约早一个月。炒制时,房间里飘着阵阵清香。制好后冲泡,茶水颜色淡黄,奇香扑鼻;入口一品,奇香似“桂”,甘鲜醇厚,舌底生津,余韵无穷。

      梓琴夫妻发现这茶奇特,便大量繁衍栽培,邻居也纷纷争相移植。因这茶是王淡传来的,且茶汤金黄,而闽南话中“王”与“黄”、“淡”与“棪”语音相近,于是大家就把这茶称为“黄棪茶”。

      记者了解到,婚俗中送茶,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唐代茶常作为高贵礼物随女子嫁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也写道:“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与郎瑛《七修类稿》说法类似):“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除了成品茶外,茶树也作为随礼,清代曹廷栋《种茶子歌》:“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子。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这些记载表明了茶在古代婚俗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纯洁和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

      总之,安溪茶婚俗经过历代传承,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更是安溪茶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安溪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虽然具体的起源细节可能难以确切考证,因为它们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但通过这些记载和传统习俗的延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安溪茶婚俗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来源:泉州晚报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