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一届全国媒体总编辑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期间,全国百家主流媒体总编、摄影部主任齐聚惠安摄影采风,用镜头记录心灵感受,与惠安雕刻艺术、惠女民俗文化零距离接触。惠安古朴自然的民风、悠久精美的雕刻艺术、独特韵味的惠女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摄影家们。让我们随着他们的镜头,去感受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惠安文化。
倾心别致的风景:惠安女
“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此次百家媒体摄影精英到惠安采风,追逐的重点就是身着独特服饰的惠安女。无论是厂房里正在雕琢影雕的,还是景区里的导游、演员,抑或是大岞哨所里的女民兵,只要有惠安女出现的地方,总能吸引众多关注眼光。
从八女跨海征荒岛到万名惠女锁蛟龙建设惠女水库,从小岞林场护林员到大岞哨所的执勤……艰难困苦的环境培育造就了惠安女这个独特的女性群体,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成了惠安女文化中最为可贵的内涵。惠安女备受喜爱并不仅因为其服饰独特,“惠安女吃苦耐劳、善良贤惠的品质让人感动。”解放军画报冯凯旋记者赞叹道。
“穿惠安女服饰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民俗文化会消失吗?”很多人在担心。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宇则认为,人们终究会发现传统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回归传统。
随着宣传的扩大和深入,惠安女民俗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惠安女民俗风情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惠安女服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女民俗风情园、惠安女美术写生基地、惠安女摄影创作基地、筹建中的惠安女风情文化村等一连串打着惠安女品牌的文化企业的兴起,让我们感受到惠安女民俗文化蓬勃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
徜徉神奇的殿堂:惠安雕艺
吸引媒体的,除了惠安女勤劳贤惠的精神内涵以及惠安女服饰绚丽多彩的物质外延共同构筑的惠女文化品牌外,还有另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惠安雕刻艺术。它与惠女文化品牌刚柔相济,成为媒体关注的又一焦点。
新华通讯社重庆分社图片总监周衡义在参观完崇武古城后,感慨地对笔者说:“古城内的许多石雕作品,包括古城建筑本身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叙述了惠安悠久的雕艺历史。”雕刻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语言,在惠安已走过千年的岁月。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瓷雕等制品,与建筑珠联璧合,在惠安雕艺大师们巧夺天工般的技艺创作下,传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 “中国石雕之都”、“中国雕刻艺术之乡”和“中国雕刻艺术传承基地”,都彰显着惠安雕刻艺术的不凡成就。
今日的惠安雕刻艺术,更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开拓。在鼎立艺术馆三楼,新开创的“三摩地·石创”品牌弥勒形象成了众多媒体编辑、摄影记者争相拍照的对象。11个系列共99尊百态造型的全新儿童化、生活化的玉质弥勒形象,突破传统工艺,以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弥勒象征纯洁的梦想与美好的未来,开创了属于“三摩地”的品牌艺术形象。众多媒体记者在“三摩地”品牌专馆中流连忘返。
企业创新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惠安县提出,发展“大师经济”,培育高水平设计团队,引导雕艺企业走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才能提高产品艺术性和附加值,创出品牌,占领高端市场,实现雕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惠安雕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追寻远古的涛声:海洋文化
“在这里我感受到惠安人海一样的胸怀。”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副主席、北京新闻摄影协会主席张雅宾如是评价。是的,以海为邻,在风浪里闯荡久了,自然形成了宽广的胸怀。
惠安人以超人的胆识打开了大海之门,以海洋的胸襟拥抱海洋、拥抱世界。海门潮声亘古不息,文化沉淀日臻深厚。揣一抔泥土漂洋过海、拼搏求生存的先辈,也带去地域文化、神袛香火。不单是南音、高甲戏在旅居地丝竹悠扬,关帝爷、青山王、妈祖娘信仰也在世界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回乡谒祖进香、探亲旅游、投资经商的“三胞”络绎不绝。商旅带来的外来宗教文化被兼收并蓄,遍布城镇街巷、乡村里舍的宫观寺庙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各种信仰和谐共生,海洋文化影响深远。
很多人喜欢到崇武古城景区的“海门深处”听潮,惊涛拍岸、飞琼溅玉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又心驰神往。但是,很少人知道这里曾是惠安141公里海岸线上最具代表性的古渡出海口,见证了惠安人与外界的密切交流。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是宋代惠安籍进士谢履在《泉南歌》一文中对家乡的描述。今天,在当年的古渡口伫立听潮的人们,应该还能从排空而至的雄壮交响乐中,听到海丝路上传来的跫然足音,听到惠安人追寻蓝色梦想的昂扬橹韵。
(来源:泉州晚报 惠轩/文 曾志刚 杨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