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揭晓,鲤城区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荣获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同时该区4位同志荣获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称号。”这是笔者近日从鲤城区科技局获悉的。截至目前,鲤城区已连续三届获此殊荣。
近年来,鲤城区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区建设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为鲤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化发展环境
助推企业创新转型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进企业创新转型,近年来,鲤城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鲤城区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鲤城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规定(试行)》、《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等十余份文件,在全市率先制定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为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优质的“软环境”。
2011年至2012年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26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其中省级10项);现有以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服三大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确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2家……近两年来,该区加大对企业的引导、服务和扶持力度,交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精彩“答卷”。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50%,位居全市前列。
据悉,该区已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鲤城高新区荣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十一五’计划重点信息产业园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等一张张特色名片,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动力。
搭建服务平台
打造企业发展新引擎
近日,鲤城区召开与华侨大学政校企合作对接座谈会,双方就政校企平台建设、文化合作、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交流,拟建立一个对应鲤城需求的专家顾问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更多企业与华大进行技术需求和成果转化对接,为鲤城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持,开辟该区产学研对接工作的又一条崭新道路。
该区还积极创新科技对接方式,在全市各县(区、市)率先举办首届科技创新成果在线对接会。采取网上实时对接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征集到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三大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成果229项,邀请2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00名专家参与在线对接,实现技术对接63个,产生意向26个,达成意向5个。
目前,鲤城区拥有国家级专业实验室1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5家、行业技术中心2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建立了16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市级以上创新战略联盟7个,其中数字微波战略联盟被评为“省级重点战略联盟”,也是全省首个国家级战略联盟。
为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响应省、市关于泉州“金改区”战略部署,鲤城高新区创设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已顺利营业,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金融服务,搭建起产业支撑平台和人才聚集洼地。同时该区还着力深化鲤城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两年来,协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转化科技成果20多项,为企业转型升级装上强有力的引擎。
强化保护管理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两年来,全区共申请专利1462件,已获授权1121件;截至目前,全区发明专利拥有量15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99件,连续多年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远高于全国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鲤城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2年,该区以全省第一的高分通过了“省级知识产权强区”考核验收,鲤城高新区成为全省两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之一;今年9月,该区还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已授权发明专利的申报程序,成立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积极提高奖励额度,对获得专利金、银奖和优秀奖的奖金分别由原来的2万元、1.5万元、1万元提高至5万元、3万元和1.5万元;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的专利权人的奖励也由1万元提高至3万元。两年来,共发放知识产权奖金412万元,有效提升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肖铭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