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茶都”安溪回归精耕细作

2013-08-22 09:14:53 来源:泉品-支点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这是福建民歌《采茶灯》中的歌词,描写的是一群采茶少女上山采茶的情景。

  作为“中国产茶第一大县”,福建安溪自古产茶,历经千年,尤以“铁观音”最为有名。但如今,随着“铁观音”的黄金时代远去,茶工仅靠制茶糊口维艰,来到这里的茶村,已很难再看到采茶少女们的婀娜身影。

  事实上,这是全国产茶区的共同困境,传统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杭州缺工60万,信阳缺工30万,全国各个产茶区均出现采茶工用工荒。在成本大幅提升、产能严重过剩的不利局面下,“茶都”安溪以退为进,减少茶园耕种面积,延伸茶叶产业链,在打破合作社同质化竞争的同时,回归精耕细作,走品牌化路线,积极开拓“铁观音”的海外市场。

  繁华过后

  过去20年,是“铁观音”茶叶收购价格节节攀升的时期。龙通村村支书许进丁介绍,在这段时期,村子的人口增加1000多人。土屋换成了砖头水泥房,有些人还买了小轿车。沿海发达地区的致富故事在闽南的小山村里上演。

  “铁观音”成了一张名片,从镇到县,都在力促茶产业,大谈茶文化。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变化悄然而至。

  从2010年春茶起,茶叶的收购价格开始波动,当年的秋茶价坠入谷底。此前,价格是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并在2009年抵达顶点。

  许进丁发现,在2009年时的春茶和秋茶,一斤茶叶的收购价超过100元很平常,农家一般不看好的夏天两季茶也能卖出喜人的价格。但在2010年秋茶尾声时,一斤茶的平均收购价格只有40元。

  他算了一笔账:以往每年通过制茶就可以有2万-3万元的剩余收入,从2011年开始只剩下1万多元了,缩水一半以上。

  制茶的利润越来越薄,一方面源于农资成本的迅速提升。例如,化肥尿素在前年每百斤90元,去年要110元,今年要130元;炒茶用的大罐煤气,前年每罐340元,近两年高达450元。另一个方面是采茶女的工资大幅度上涨,2011年,每个采茶女的日工资还是65-70元,去年已经飙升到90-100元不等,采茶女的交通补贴也翻了一倍。所有因素考虑进去,一年内,每斤茶的制作成本提高了20%。

  茶园“用工荒”现象的背后是茶叶的产能过剩。

  仅以龙通村为例,种植生产“铁观音”早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用于出口创汇的副业,变为所有村民谋生的主业。

  和村里其他家庭一样,美凤一家的全部经济来源来自茶叶。原来还种稻,现在所有田地都种上了“铁观音”。以往家里吃的米、肉、菜是部分自给,现在全部靠买。过去5年间,全村的茶园面积达到了8000多亩,产量也翻了一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预测,如果现有茶园正常投产,到2015年,全国将有20万—30万吨的茶叶过剩。而且,茶产能的过剩是全球性的。中国茶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茶叶的总需求量约为300万吨,而目前每年供给量已达350万吨左右。

  茶叶市场竞争从未像今天这样激烈过。业界人士大多认为,茶产业已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走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减法”增效

  茶产业是安溪县最大的民生产业。与许多传统产业一样,茶产业发展已步入创新提升、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

  “每斤300元的7斤装普通茶叶,和每斤700元的3斤装好茶,总价一样,可后者的市场地位显然更高。”安溪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想要种好茶,必须要有好生态。盲目种植只会降低整体品质,近年来安溪以退为进,除了不再开垦茶园之外,逐步将不适合植茶的地区清退出来,已减少了4000亩茶园。

  同时,全县把目光锁定在发展现代茶业建设上,通过生态茶园建设、组织化经营、产业链延伸等,促进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走在感德镇的一处生态茶园内,林中有茶、茶边有林的景象映入眼帘。茶园四周还有水源,修筑了“竹节沟”,施用绿肥、有机混合肥,茶田套种桂花、黄花菜,层层梯壁青草层层绿。

  “采用立体茶园种植出来的茶叶质量更好,茶叶价格平均提高20元至30元,茶园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节省化肥成本30%,降低用药成本40%。”茶农王立祥给《支点》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眼下,这样的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逐渐在安溪60万亩茶园中普及,全县现已建成生态茶园近25万亩。通过实施“茶—林—绿肥”立体复合栽培、种植或保护梯壁绿草、合理配置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实现茶叶种植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去年3月,安溪县与福建省农科院联合研发的“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启动实施,农资经营与使用统一纳入管理,农民采购农药、化肥需凭卡购买,平台还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从而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安溪的对策是延伸产业链条,壮大规模体量。据了解,安溪正积极培育发展茶机械、茶包装、茶用品、茶食品、茶文化、茶旅游等多个涉茶行业。

  2009年以来,安溪县鼓励众多品牌茶企,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生产经营模式,建起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铁观音”茶叶庄园。华祥苑、中闽魏氏、八马、凤山等10多家茶庄园,或已投入运营,或在抓紧建设中。20多个铁观音茶庄园和茶文化展览馆,就像一本本耐人品读的茶书,为茶乡原生态体验旅游再添新亮点。

  正在施工中的海峡茶博园项目,占地15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包括茶文化主题社区、茶科研基地等,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茶文化产业园区。

  同质化破局

  今年安溪的春茶供不应求,茶叶刚制作出来,就有很多茶商在等着分茶了。这也令许多受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乐开了花。

  “去年买过合作社茶叶的茶商,今年都提前预订了茶叶。”德峰合作社董事长王辉荣介绍,合作社这两年改造了20亩老茶园,今年春茶期间,毛茶平均每斤卖到了300元,最高的达1500元。

  近两年,德峰、举源、庆芸等合作社成了茶商茶企的关注焦点。安溪现有70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占据了安溪全县合作社的近90%的比例。据统计,合作社总产值超过15亿元,全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作小组+农户”的组织化经营形式,基本实现规模经营、质量管控的茶园达到40万亩。

相较于零散的茶农而言,集约化生产、管理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质量更让人放心,这也是有一定收购规模的茶商茶企纷纷开始选择合作社的原因。

  从以往一家一户收茶,到现在找合作社批量收购,茶商茶企在中间环节省了不少心。除了有稳定、安全、优质的供货保障,以及避免自建基地带来的资金重负外,还可以剥离茶园种植管理和初制加工环节,更专注于品牌营销和市场拓展。

  茶叶合作社通行的做法是,会员购买农资,由合作社垫资,统一茶园管理,派出师傅指导如何用药、如何施肥等。在茶叶制作季节,茶叶统一到这边的加工厂进行生产加工,由专业的制茶师傅指导怎么做茶。最后,合作社再把企业做的茶叶收购起来,以合作社的品牌统一销售。

  随着安溪合作社基数的不断增长,同质化竞争日渐激烈,不少茶叶专业合作社纷纷打起“品质仗”,用质量铸就起品牌,从而吸引茶商茶客。

  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回归精耕细作、改造老茶园、统一采购合格农资、引进种茶制茶能手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方式,使得产业链双方均受益。

  王辉荣告诉记者,德峰的老茶园改造计划是从茶树品种单一化,选用人工除草,到从内蒙古采购羊粪作为农家肥,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从源头保证好茶树、土壤,这样做可以确保10年不换树种,做得好甚至30年不用改造茶园。

  抢滩国外市场

  实现了种植和生产加工转型升级的安溪,正在由“中国产茶第一大县”向“中国茶业第一强县”迈进。

  茶产业在安溪经济指标中其实占比不大,但带动性很强。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7万吨,2012年涉茶总产值101亿元,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认为,未来茶市场的竞争便是差异化产品的竞争。就像立顿茶叶一样,其实茶叶本身的质量并不高,可是他们以量取胜,走的是大商超的概念,打造的是简易冲泡。

  无论茶叶的生存环境如何好,茶叶的品质如何高,如果没能占领销售渠道,一切都将归零。立顿在渠道和终端的强势形象,改变了一代年轻人和白领的喝茶习惯,造成了“1000多家茶叶企业加起来都做不过一个立顿”的现象。

  这令国内的所有产茶地区、规模化茶企感到尴尬。对于他们来说,如何顺应新的市场规律让茶叶远销全球,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的方向。

安溪首先想到的是打造茶叶品牌集群。去年,安溪商标国际化注册率先起步,继“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欧洲、东南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的基础上,2012年向挪威、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33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提交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材料。

  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介绍说,2012年安溪茶产业在实体市场方面取得了内外销的新发展。一方面是向新兴市场进军。新兴销区,四川、黑龙江比去年增长8%-10%,重庆、内蒙古、广西、海南均增长15%左右。另一方面则是向国外市场进行茶品牌输出。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开业,“茶酒对话”多层次开展。

  与此同时,茶多网、中闽弘泰、山国饮艺等企业异军突起,在网络销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安溪县针对销售渠道,不断通过减税等方式加大扶持800多家当地茶叶电商。除了线上扶持巩固量的销售渠道之外,线下“铁观音”的品牌营销力度也得到加强。

  “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上茶叶品质的提升,我们有信心,将‘铁观音’销往全国各地。”电商茶叶品牌琪彤香总经理苏清阳说。
 

  来源:《支点》 特约记者 王珍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