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扣柴门觅一茶。”立夏前后是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的高峰期,茶乡空气中弥漫着熟悉而特殊的香韵。连日来,泉州天气多云少晴,春日难觅,时机并不见好。怀着一种担忧,记者一行来到铁观音核心产区感德镇,觅一觅素以“鲜爽醇厚”著称的感德新茶。
茶叶第一镇
感德号称“中国茶叶第一镇”,并非浪得虚名。除了坐拥近6万亩的茶园、茶业年产值超12亿元的规模优势外,至今已逾千年的悠久产茶历史更是国内少有。前面引用的诗,就是被后人尊为“茶王公”的南宋诗人谢枋得所作,相传这位爱国诗人在南宋灭亡后隐姓埋名,在感德一带讲学劝道,教导村民开荒种茶。每年春季,当地茶农都会结合茶王赛,请这位“茶王公”出游巡境,祈求茶运绵长。千年茶史,使感德茶产业根基深厚,优势彰显。
然而真正令感德人底气十足的是一方水土,是这里的茶叶生长环境。“泉甘土赤”,是感德铁观音品质超群的最大法宝,特别是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这里所产的铁观音韵味独特,与众不同,茶叶的单价因此走高,一户农家哪怕只有三五亩茶园,也可保温饱无忧。寸土寸金,也容易带来过度开发,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伤及根本。
等高带状 退茶还林
“保持水土,就是保住感德茶叶的命根子!”感德镇长陈志明说,这已经成为从干部到茶农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中,就是建设生态茶园。记者一行登上洪佑村的一座山头,只见逶迤的茶园宛如一条条碧绿玉带,穿行于群山之间,层层叠叠,伸展自如,煞是壮观。与别处有所不同的是,山头上、茶园间,隔三五十米距离,就有一字排开、生长旺盛的小树林迎风而立,就像一道道绿色篱笆,略显单调的茶园因之而变得生动起来。记者获悉,这就是从2009年开始全镇推广的“等高带状,退茶还林”的成果,可称得上生态茶园建设的“感德版”。具体说来,就是在漫山遍野的茶园中隔一定距离,挖掉茶树,成排种上树木,形成一道道“森林等高线”。一般来说,每10丘让出2丘来种树,树林栽种面积占全镇茶园总面积的10%左右,也就是说,这几年感德镇“退”下来五六千亩宝贵的茶园来恢复植被。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每年折算下来茶叶产值减少上亿元。但是这样做对水土保持产生了明显作用,反映在茶叶上,近年来口感并没有随着茶树的老去而退化,韵味反而更加悠长。“损失的是短期利益,但水土保持住了,土壤中的特殊含量减少了流失,茶叶的质量也就有了根本保证,口碑和价格都上去了,带来的效益是长久和可观的。”同行的镇党委书记陈钦州介绍说,“等高带状、退茶还林”政策受到了茶农们的欢迎,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该镇实施立体作业,进一步推行在茶园中套种大豆,改良土壤;梯壁广植黄花菜,涵养水土;集中开挖排水沟、沉沙池,成龙配套;少施化肥、多施农家肥等综合措施,打出组合拳,生态茶园路径更为清晰,成效日益显现。仅沉沙池一项,去年镇里就投入300多万元,流失的沙土经过沉淀又回到茶园,增加肥力,同时还可蓄水防旱,一举多得。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
记者来到槐植村,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茶,茶农们挥汗如雨,空气中香气四溢,一派忙碌的景象,先前的担忧似乎是多余的。茶农陈两固五层楼房的家,也是他所发起的“老固茶叶合作社”的工场。他一边熟练地揉青,一边不失热情地回答着记者的种种提问。“天气虽不太好,但该收的都已经收了,茶叶抓紧做,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陈两固在当地名气不小,是安溪县制茶工艺大师,他的合作社拥有上千亩的茶园。“质量有保证,还得归功于政府引导好。”两固说,之前茶农们对退茶还林还是有顾虑的,积极性不高。镇里首先拿出专项资金,退下来的茶园面积每平方米补贴5元,同时无偿提供树苗,并承诺这些名贵树种长成后,产权归种植的茶农所有。大家动了心,加上前两年已有种植黄花菜保持水土的示范效应,也就干上了。现在呢?两固说,今年安排退茶还林计划时,全社150户没有一人反对,有的不等动员,也不要补贴就埋头干上了。“好处太明显了,就是茶商都夸味道越来越纯正,其实就是这水土好。”两固感慨地说,顺心顺意,水到渠成,政府会引导,百姓明事理。
遍植茶园的防护林网将一天天长大、结实,长得像兰花、满布园间的黄花菜也会在每年8月开出美丽的花朵,由“茶王公”开创的千年茶史正在谱写新的篇章。是创新,也是回归,感德铁观音正大步走在生态可持续的路上。
(来源:泉州晚报 林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