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陶瓷焕发“芯”动力

2013-04-08 15:51:12 来源:未知
  千年瓷都,独领风骚。在德化,陶瓷企业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还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德化陶瓷产业也一度进入“内外交困”的微利时代。  
  转型升级,破解难题。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德化,感受在“二次创业”大潮中,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焕发的新动力。
  特种陶瓷抢市场  
  靠捏观音佛像起步的陶瓷艺人,竟然也能捣鼓出尖端的特种陶瓷。这样的神奇故事,最近在德化时有耳闻,德化福杰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福文就是这样一个引人关注的人。在他的办公室,各种规格的特种陶瓷轴承一字排开,让慕名前来的记者惊讶不已。据介绍,这种陶瓷轴承具有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硬度强、弹性系数大及无污染等特性,使用寿命是钢铁的十倍,可以与国际上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同类产品相媲美。
  相比陶瓷轴承仍有待量产,一种新型的LED陶瓷散热器(俗称陶瓷灯头)已经收获不少订单。就在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福杰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吕小军到广州参加一个大型LED展览回来。据介绍,虽然价格比普通LED灯头略高,仍有多家LED制造企业签下订单。
  转向特种陶瓷,在德化远不止福杰公司。据德化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已有不少德化陶瓷企业“抬起头”,通过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稀缺专业人才,寻求传统陶瓷与其他前景广阔的产品嫁接,福杰公司的LED陶瓷灯头就是其中一例。
  引天下人才,为我所用,迈开转型升级步伐的德化企业家眼界大开。为了吸纳更多的国外艺术元素,工艺陶瓷出口巨头顺美集团直接在有欧洲文化重镇之称的法兰克福设立公司,在当地聘请众多专业人士组建研发中心。近年来,德化大力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有很多像顺美这样的企业通过在外设立公司的形式,在全球网罗人才。
  信息化再造经营模式
  受国际需求不振影响,这两年德化陶瓷出口企业境遇不尽相同。去年出口超过1700万美元,顺美集团何以一枝独秀?董事长郑泽洽还把原因归结为:率先二次创业,不仅导入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而且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10年前,顺美集团就推行信息化。“传统陶瓷产业经营模式再造,走信息化路子,引进先进设备设施,导入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元素。”郑泽洽向记者介绍当初走信息化的思路。然而,从引进ERP系统,到真正分步实施,顺美集团花了3年时间。“要求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都要懂得使用,不仅要增加人手,还要投入资金,花费时间。”郑泽洽笑称,单单围绕导入ERP系统,到目前就开了上千次培训会。
  信息化路上的执著,让顺美集团尝到甜头。今年正月初四,在不少同行还无单可做时,一个国外客户一次就下了一笔400万美元的订单。“国外客户只要看中样品,就可以在电脑终端自行下订单。订单一进去,各项生产数据自动生成。”郑泽洽告诉记者,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无论是原料重金属的控制,还是产品成本控制,心里都有一本即时账本。
  在德化,正是信息化带来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德化陶瓷精品走向世界。
  创意赋予新生命力
  每天都有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一大批客商来德化订货采购,德化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德化陶瓷何以独领风骚?郑泽洽认为,从国际市场带来了各国文化,这种文化跟德化的陶瓷产业完美结合,这就是德化陶瓷跟其他产区的最大区别和优势。在德化,流行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有主题,我们都可以做到,全球客户来此采购。
  正是创意,赋予千年德化陶瓷新的生命力。一位长期关注陶瓷产业的德化县领导说,千年陶瓷文化是德化的“金名片”,县里的思路就是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显然是开拓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之一。在陶瓷古镇三班镇的一处斜坡上,月记窑诉说着四百多年柴烧窑的历史,“海归”的陶瓷艺术家吴金填在这里编织着一个“世界级陶瓷创意产业园”的梦。
  “已经有20多位陶艺家的工作室入驻,月记窑美术馆马上要动工了,吸引世界各地的陶艺家来此创作。”吴金填一边抒发内心构想,一边领着记者一同体验从千年陶瓷到现代创意的“穿越”:从城市陶艺体验中心,到国际陶艺家作品展厅,再绕过2009年由新西兰奥克兰陶协主席Peter Lange带队修建的欧洲窑,2011年修建的月记窑新龙窑展现在眼前。信步一圈,一个引领国际当代陶瓷艺术潮流的瓷都德化迎面而来。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郭培明 邱和军)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