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叶敏:“技术流”高工的开拓路

2013-09-17 15:28:49 来源:泉品——晋江经济报

  12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年数,但对于一个有梦想,有坚持的人来说,却是一次华丽的转身。福建宏远集团副总裁叶敏,用12年的坚持,成就了竹纤维的产能化,更为自己赢得了“2012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美誉。这位“技术流”高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开拓路。
  扔掉“铁饭碗”
  “出走”企业
  2001年,对于叶敏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他离开福建轻纺建筑设计院,来到了宏远。当初的宏远,土地长满了荒草,而且还没开始施工盖厂,一切都是零的开始。这一切,在叶敏眼里,却是一种全新的希望和可能。
  据了解,在来宏远之前,叶敏就已经是福建轻纺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人才,17年的行业经验,让他在这一行如鱼得水。当大家都在猜想叶敏会往仕途发展的时候,他却另辟蹊径,来到了宏远,担任起了项目设计及新产品开发的工作。
  对于自己扔掉“铁饭碗”出走企业,叶敏有着这样的解释,“做了17年的设计院的工作,那时候对于未来有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对于仕途这条路,我大概可以估计到什么位置就停止了;而设计部门,不等同于搞科研,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工作,很常规,可能到你退休了,也就这样了。一切为了打破常规。”
  福建纺织企业很多,大老远从福州跑到当时还处于发展中的宏远,叶敏表示,“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家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业型的企业,我被宏远总裁的开拓创新的精神所吸引。”
  叶敏告诉记者,在他读书的年代,纺织染整专业很热门,作为东华大学该专业的本科生更是当时的香馍馍。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打转,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叶敏显然比别人思考更多,看得更远:“中国纺织服装发展很久了,很传统的东西,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这个产业在升级转变上很难有很大的突破。12年前来宏远,我的目标很明确,想要做引领纺织服装新材料的开发工作,要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到面料中。这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来宏远的主要目的。”
  7年坚守
  “突围”竹纤维技术
  事实证明,这么多年过去了,叶敏所带领的团队,开发了20余项新工艺,1项新产品技术经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3项新技术经鉴定为国内领先。以竹纤维项目为例,宏远是首家提出研发竹纤维技术的企业。
  一晃七年过去了。外界最为关心的是宏远的竹纤维研发好了吗?研发到何种程度?能够产能投放了吗?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叶敏的压力可想而知。
  “目前,宏远的竹纤维已完成试生产,年底之前将达到我们设计的年5000吨的产量,这个技术就算首战告捷,未来竹纤维的产能化就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化的程度了。”对于倾注了7年时间的竹纤维技术,叶敏显然感慨良多,“这个项目挫折很多,我总结也是很多的。这事就跟西天取经一样,要历尽千辛万苦,不断修炼,再修炼,需要一个过程,当然这也是未来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经验积累。”
  七年来,竹纤维项目几乎占据叶敏的所有时间。当被问及,最为开心的一件事时,叶敏不掩兴奋地告诉记者,“你不知道,当看到竹浆液缓缓地倒入机器,我从二楼跑到一楼拿着一个玻璃瓶子,准备去接竹纤维液体时,那种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可当看到一股股透明的米黄色的液体从机器口缓缓流出,我的手在颤抖,心跳得厉害。”这么多年过去了,项目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仍是历历在目。在交谈中,记者发现,叶敏一谈及项目,身体就不经意往沙发上靠,音量也比先前高,可能此时的他还在享受这种过程带来的成就感。
  就如叶敏所说,搞技术这个活儿是枯燥的,往往成就是短暂的,可问题却时不时冒出来。“如果说,这7年来,没有烦恼,没有挫败感,那都是假的。觉得耗费的时间比我预期的要长三年,课题难度也超过我们的预期。前期主要是要在省里面还有科技部立项,指标的要求颇高。中期科研人才的短缺、资金的跟进、机器设备调整,当然还有近期的科研事故等等。”在叶敏看来,“有办法绕开,那固然好,要不,就要坚决把石头搬掉。人就是这样,考虑多了,就怕了。但是当你无知了你也就无畏了。”
  叶敏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竹纤维项目从投产到现在已投入8000万元,一路过来,质疑声颇多,毕竟产出比相差太大。“可我坚持下来了,更确定地说,我一步步地说服老板坚持下来了。”在叶敏看来,“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平台很重要。你要让老板有信心,才有资金的跟进,每一步都要让老板看到曙光,看到项目进步的过程。这中间沟通很重要。”
  当然,取得老板的支持是一方面,借助外力去解决问题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遇到困难时,外围的专家、设备厂家、材料供应商、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这些人都是你可以交流的对象,问你想要的信息,可能别人的一两句话就能够把你目前的现状点破。”这就是叶敏多年工作的经验之谈。
  跨行开拓
  打造国内一流生物膜
  竹纤维技术的突破,帮助叶敏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美誉。而他对技术的探究仍未止步,自洁生物膜将是他接下去的重点。
  “根据我们前期的市场调研,一种可处理污水的生物膜,市场未来无限大。目前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可排得上号。接下来,经过国家相关权威部门检测,再让相应的厂家使用上半年,结合厂家体验进行修改,预计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可实现小批量的产业化。这也算宏远产业升级的一个模块吧,只是更倾向于环保领域。”叶敏显然对于这项技术颇具自信。
  据其介绍,该种生物膜使用自助研发的离子液体和溶液制备技术,采用专有的干纺湿法或湿法纺丝技术纺制超滤、微滤、纳滤等类型中空纤维膜,对于清水的截留率达40%以上。重点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办法,该技术的运用,具有省时、省力、省空间等各种优势,相对于进口生物膜在价格和技术方面会更为成熟。
  另外,泉州一带企业污水处理的技术还颇为落后,这也为这种生物膜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可能。叶敏分析认为,“现在在涉及染整、造纸厂等多个领域的污水处理方面,主要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方面用污水处理池,这种方式占地大,效率低,耗时耗工。而另外一种就是采用生物膜的过滤技术,但由于国内目前的技术还未成熟,一般需从日本进口,成本较贵,企业一般舍不得用。”
  叶敏这样评价他自己:开拓者,另类。他似乎总喜欢走一条不寻常的路。“这个生物膜看上去是一种跨行当的产业,但在我看来,跨行业没有一个个框框,我们什么都敢想,我们什么都不懂,就有了一个从不懂到懂,甚至不断出彩的地方。就好比,我们这个生物膜,目前国内很多人在做,但是拥有自清洁技术的,可能就我们一家。当然也不是永远都不用洗,只是每一个月也需反清洗一次。其技术核心是保证水处理的连续,可循环,高效率,还有低成本。”
  谈到未来,叶敏三句不离新技术。他表示,从运用新材料,到生产新材料,再到拥有核心的新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趋势。“当别人用你的新材料,买你的新技术时,你就拥有主动权。”
  记者手记
  关于老马掉枯井的故事
  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较为顺利。但这中间,也颇具曲折。原本低调的叶敏很少在媒体面前出现,我也是托着熟人,预约了四五次才得以最终面对面地采访。他给人的感觉是随和、平易近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结束时,他给我讲的那个老马掉枯井的故事。
  在叶敏看来,老马掉枯井,主人和周围的人都放弃他的时候,打算用土将它填埋的时候,它却急中生智,抖落身上的土渣,踩在脚下踏实,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自己赢得了生的机会。叶敏边说,双脚边抬起来边踏实地踩在地上,示范着这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
  从这个细节我隐隐地感觉,这个故事对于他来说应该意义非凡。或许他只是想让我更形象地体会,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件复杂的事情更需要脚踏实地,当你每一步都踏实了,接下去的,就是想办法去解决,去克服。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特别推荐
首页
数据库
品牌资讯
海丝泉州
专题频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