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泉州市观鸟学会了解到,2023年,泉州观测记录到新鸟21种,分别属5目14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多只勺嘴鹬在泉州围头湾现身(黄宝桐/摄)
灰脸鵟鹰(凌继承/摄)
白斑军舰鸟(黄宝桐\摄)
黑枕王鹟(傅师伟/摄)
日前,记者从泉州市观鸟学会了解到,2023年,泉州观测记录到新鸟21种,分别属5目14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白斑军舰鸟翱翔晋江
泉州鸟类名录新增一目一科
今年6月19日,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黄宝桐在晋江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时,行至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盐场路段,发现两只大鸟正在御风飞行。“直觉告诉我这鸟不简单,我拿起望远镜观察,发现是军舰鸟。”黄宝桐描述当时的情景。看清鸟的特征后,他举起相机将两只军舰鸟记录了下来。经泉州市观鸟学会及专家比对求证,确认该鸟为白斑军舰鸟的亚成鸟。
“白斑军舰鸟属于鲣鸟目、军舰鸟科,在泉州地区鲣鸟目是极其罕见的,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解释,因为鲣鸟目以远海大洋为家,即使落地也是人迹罕至的海岛或海岸礁石。这次发现也为泉州鸟类名录新增了一目一科,即鲣鸟目、军舰鸟科。
据介绍,2023年泉州21种新记录鸟类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占比9.52%,水鸟占比71.43%,林鸟占比28.57%,夏候鸟比例为4.76%,冬候鸟为9.52%,留鸟为14.29%,旅鸟为71.43%;发现区域上,晋江占比61.91%,丰泽区占比23.81%,石狮占比4.76%,安溪占比4.76%,台商投资区占比4.76%。
爱鸟护鸟成共识
多方努力营造良好栖息环境
除了白斑军舰鸟,今年泉州新记录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还有灰脸鵟(kuáng)鹰。今年6月底,观鸟爱好者在晋江市围头湾区域观测到大约30只灰脸鵟鹰在上空盘旋,当月在九十九溪也有人观察到上百只灰脸鵟鹰。
今年4月中下旬,近10名观鸟爱好者在清源山接力守护40天,直至黑枕王鹟的两只雏鸟平安离巢。这个“守而不宣”,为黑枕王鹟(wēng)育雏守护一片宁静之地的故事,也是泉州人爱鸟、护鸟的一个典型缩影。近几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林业局积极组织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等湿地生态修复提升项目,通过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等措施,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湿地植物群落,丰富湿地底栖生物,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营造良好的栖息觅食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候鸟在此驻足休息或者留下过冬。其中,互花米草除治面积19061.42亩,湿地生态修复3983亩。
相关新闻
勺嘴鹬“小七”回来了
自出生起年年来泉州过冬,今年较往年推迟近一个月
较往年迟了近一个月,“小七”终于在围头湾现身。(黄宝桐/摄)
“终于有消息了!”近日,泉州观鸟爱好者的微信群里,环志企标编码为“7L”的勺嘴鹬现身泉州围头湾的消息一传开,不少人悬了近一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
“7L”被观鸟爱好者们溺爱地称为“小七”。自2019年出生至今,它连续5年在冬季飞到泉州。每一年,观鸟爱好者们都等待着它如约而至,不料今年它比往年来迟了近一个月,着实让人好一阵担心。
最早在微信群里传出“小七”现身泉州围头湾消息的是黄宝桐。他记得很清楚,当天他正在泉州围头湾观测,望远镜里突然出现了“小七”在滩涂上觅食的身影,便立即拍下视频分享到群里。
“‘小七’2019年夏天在俄罗斯楚科奇繁殖地出生,当年11月就飞到泉州,此后每年11月左右都被记录到在泉州围头湾出现。”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勺嘴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全球数量不过数百只。往年,勺嘴鹬在秋天时从西伯利亚飞到我国南方越冬,于10月底至11月初迁徙至围头湾,停留半个月后飞往广东、广西等地;来年春天再原路返回,于3月底至4月初再次经过围头湾,停留半个月左右,补充食物后继续迁徙。
年年11月出现的“小七”,这次却到了12月中旬仍不见踪影,难怪观鸟爱好者们颇为担心。黄宝桐说,沿途中转站也没有发现“小七”的目击记录,他们担心“小七”是否遭到了不测。“它也可能去繁殖了!”黄宝桐很快又补充道,今年4月“小七”离开泉州时出现了繁殖羽——羽毛颜色开始变红,这意味着“小七”已进入繁殖期。但等待了一个月,“小七”还是“孤家寡人”重新出现在围头湾。
这次,黄宝桐观测到的勺嘴鹬至少有8只,其中3只有旗标,5只没有。“有一只‘C8’也是今年夏天在俄罗斯刚自然孵化出生的幼鸟,看到它就好像看到当年的‘小七’!”黄宝桐如数家珍。(许钹钹)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