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假期,世界遗产城市泉州文旅市场延续火爆态势,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全市共接待游客665.5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同期增长38.58%,游客旅游总花费58.12亿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同期增长35.08%,两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图为泉州世遗点老君岩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龚橡帅 摄)
10月15日和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时间指针拨回到2001年11月12日,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泉州申遗工作,泉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二十年之后,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千年古城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中迎来高光时刻。
23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泉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精心呵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多年的精心守护,泉州已蓄有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国家级44处),非遗项目726个(世界级6个、国家级36个)。这些遗产同样照亮泉州城市品牌,迅速形成城市文旅发展的“蝴蝶效应”。一年间,泉州收获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影响力城市榜单、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2024年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等多项荣誉。小红书、豆瓣、抖音、微博等众多社交平台里的泉州,已成为活在世界文化遗产里的闽南烟火,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朝圣地,也是许多人眼中“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融媒体记者 林绿波 庄建平 黄小玲 许雅玲 殷斯麒 通讯员 卢炎煌
坚持保护第一 构建世界遗产保护法制体系
今年3月,作为中国世界遗产地唯一代表,泉州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的首届国际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上亮相并发言。交流中,坚持保护第一,做到应保尽保的理念,正是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觉悟与心得。
通过长效机制构建系统性保护规划体制,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研磨、总结、实践中诞生——
2015年,泉州获批地方立法权,开启法律为“海丝”护航的新阶段。自获批地方立法权后,泉州先后出台《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
多年来,泉州文化遗产相关立法占总立法数的一半以上。从点、线到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泉州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为世界遗产构建系统性多重保障、富有特色的“泉州机制”不断落地、落实——
一把手主抓。明确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各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全面统筹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多部门联动。探索文物与司法监察的联动监管机制,健全文物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与司法机关等的案情通报、移送制度。市文物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设立海丝史迹巡回法庭,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
“五纳入”体系。将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和文明乡镇创建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教育体系。
携手公益行。2017年起,泉州市古城办、市文旅局联合举办了15期古城讲解员培训班,近万名讲解员组成了一支讲好泉州故事的庞大民间力量。志愿服务队伍同样庞大,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建立一支100多人的文物志愿者服务队伍,涵盖文物专家咨询、义务讲解、义务巡查等领域。
在更广的领域里,22个世界遗产点所在街道、社区建立“爱护遗产公约”,数百名义务讲解员、上千名志愿者自愿参与世遗讲解、保护,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生、共融”良好格局。推动形成以预防性保护为基础、跨部门跨领域高效协作、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泉州世界遗产管理体系。
突出价值优先 强化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运用
从古时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刺桐,到如今的世遗城市——泉州,文化和遗产从来不是束之高阁之物,而是生动地存活于市井烟火之中。申遗成功三年来,泉州加强世界遗产展示阐释,一方面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展示,一方面提升多维度的活化利用,让考古成果人民共享。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突出普遍价值研究》《泉州文物(国保篇)》《石质文物集萃》等泉州文化遗产丛书相继出版,把泉州精彩传遍世界,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考古发掘10余批次,《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安溪青阳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泉州百年考古文集》等研究成果相继印发,有效扩大泉州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晋江金交椅山窑列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同时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中文、英文、日文、韩文、闽南语共5种语言的泉州世界遗产智慧讲解,系统讲述22个泉州系列遗产点,实现游客一键扫码尽览遗产故事,让海内外游客可以无障碍、沉浸式感受“刺桐梦华录”中千年前宋元中国的繁盛景象。如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15个展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活化的基础是保护和研究。在泉州,“系统”“整体”是见诸世遗保护、交流、共享等多种场合的高频词。
饱经800多年风雨、满身斑驳的一尊南宋石翁仲,立于南外宗正司遗址旁,见证着南宋赵氏皇族南迁泉州的历史,见证着泉州往昔的辉煌,也见证着泉州系统保护世界遗产的实践。
泉州注重整体性保护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划定近200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有效强化世界遗产文物本体及景观风貌保护。以“具有中国气派、国际影响力”为引领,推动泉州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和创新发展模式。
泉州天后宫、府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分别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修缮项目、全国优秀古迹保护推介项目,为全方位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贡献泉州力量,提供泉州经验。
世界遗产考古研究计划编制数易其稿,从泉州古城、多元族群、商品生产、运输网络、造船基地等方面入手,深挖世界和中国海洋贸易、海洋文明。
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顶级专家群对泉州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一致认为“泉州古城或为全国唯一一个保持唐宋元明清肌理格局的古城”,当这个观点广为世人接纳,折射出的是泉州对世遗价值研究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
实施品牌战略 全面释放世遗之城经济效益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文:“簪花很美,泉州很赞。”
与大海一路之隔的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村,已然成为流动的“头上花海”。早上6点不到,不少簪花体验馆已经开门迎接第一拨预约客人的到来。“最快3分钟就能盘好一个发髻,高峰期五六百人,一天下来这双手就没停过。”年逾花甲的簪花店店主秀珍奶奶笑道。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簪花元素频频闪耀——世界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新加坡狮城国际电影节、巴厘岛202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时尚周……蟳埔村高峰期单日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车流量日均5000辆次、村民人均月收入节节攀升……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让这场从“花”中被唤醒的“火”变得更加直观:一朵小花催生亿万产业,带动村民蹚出一条新的致富振兴路。
以簪花为引,撬动世遗之城的产业富矿。泉州抢抓流量爆点,各区域及时跟进,服务配套整体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项目纷纷落地,文旅经济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宋元中国看泉州”抖音话题量超15亿。上百部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在泉取景拍摄,泉州成为新晋“顶流”城市。
在今年“7·25”泉州世界遗产日到来之际,泉州市组织主流媒体记者、网络大V沿着“深沪湾—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真武庙”,重走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线路,沉浸式体验宋元时期远洋商船进入刺桐港之盛景。
以海丝文化为内核,融入璀璨夺目的非遗和美食元素,串联起541公里海岸线上的景点(区),着力打造首条“海上看泉州”旅游线路,正是泉州为持续扩大“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品牌给出的“新答卷”。
同时,以世遗和古城为重点,多层次、全媒体开展“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文旅品牌营销。2023年2月16日,全省首个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以“海丝”为特色的国际传播中心推动泉州“朋友圈”蓬勃壮大。“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标识的正式发布,海丝国际艺术节、海丝泉州戏剧周等活动的生动演绎,“宋元中国看泉州”“簪花围”“蟳埔女”等20多个网红“爆款”的陆续涌现,向全世界传递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形象,展现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中华气度。
随着“世遗”IP逐步形成,泉州成为生活化、沉浸式体验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市接待游客665.5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入境游客数量跻身全国第三,刷新纪录。
泼天的热度在线上同样“热辣滚烫”,围绕世遗、古城,泉州策划开展“探见泉州”“世遗泉州推荐官”抖音挑战赛、“宋元中国看泉州”网络大V探秘体验等新媒体营销,让心驰神往的网友在天南海北也能一饱眼福。这些“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留量”,在小宇宙播客、豆瓣等青年社群,旅行者现身说法、主动代言,将泉州与“好吃好玩有文化”密切关联,向世界宣传推荐泉州。
来源:泉州晚报